“群众贫困,党员无光”
打印

   “群众贫困,党员无光”,这是爱民模范周国知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他对百姓的疾苦梦绕情牵,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时记挂在心,常常凭着一只手电筒、一双胶鞋、一把雨伞、一个背篓,走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周国知只活到42岁,生前是个小小的乡干部,并无惊天动地之举,但他爱民亲民为民的高尚情怀,受到人民群众的深深怀念。

   居“官”为民,关心百姓,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人生追求和神圣职责。几十年来,正是因为有无数像周国知那样怀着“群众贫困,党员无光”的强烈责任感,坚持执政为民、勤政为民的好党员、好干部,我们党才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戴。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为“官”者也常常感到“无光”,比如说,自己的“政绩”出不来、“形象工程”上不去时;别人升迁了,自己还在原地踏步时;自己“报上无名、荧屏无影、广播无声”时……而老百姓生活困难,贫困孩子失学辍学在家,群众有病上不起医院,他不感到“无光”,只当那些都是“小事”,与自己的“政绩”无关。

   “邑有流亡愧俸钱”,这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著名诗句。意思是说,只要在自己管理的区域范围内有流离失所的人,心里就会不安,就会感到有愧于那份俸禄。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每个党员干部要心系群众,甘当人民的公仆,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我们每个为“官”者都应从周国知的“群众贫困,党员无光”中受到震撼。应当扪心自问自己有多少心思放在了老百姓身上?为民排了多少忧、解了多少难、办了多少事?有没有为群众贫困、百姓疾苦而感到脸上“无光”、心中“不安”、有愧于那份俸禄?进而警醒振作起来,履行好为群众谋利益的职责和义务。

文章来源: (中国廉政报道网)


上一条: 谨防“腐败生态链”传播的“腐败流”
下一条: 警惕:当前国企改制中的“腐败黑洞”!!!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