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学者曾研究过贪官中的“两搞现象”,即所谓搞经济有一套,搞腐败也有一套,或者说一手搞经济,一手搞腐败。用这一现象来解释安徽省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原主任周先义的“裸退”思维也颇为恰当。周先义在当地也算个“经济能人”,无论是在广德当县长,还是到宣城开发区任主任,他都会竭尽所能吸引“金凤凰”前来合作开发、投资兴业,做了他为官一任该做的事。然而,他在尽心尽力招商引资、为企业做好服务的同时,也暗度陈仓,悄悄地捞足了“好处”,为将来自己“裸退”做准备。(5月19日 检察日报)
从庞家钰的“裸官”到周先义的“裸退”,贪官的腐败花样也在不断翻新。笔者认为,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同任何事物一样,腐败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当反腐败的技术手段提高时,腐败分子也会想方设法提高腐败的技术手段;当反腐败的措施加强时,腐败分子的腐败计划也会变得更加周详;当反腐败的力度加大时,腐败分子搞腐败的手段也会变得更加隐秘。
笔者认为,无论是庞家钰“首创”的“裸官”现象,还是周先义“首创”的“裸退现象”,无不是一记反腐败警钟,一记“动态反腐”警钟。
面对“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腐败诱惑,腐败分子是不会轻易罢手的,也是不会举手投降的,他们会尽量与反腐败周旋,与反腐败较量,直到被堵死在墙角,被逼到万丈悬崖、走到了黄河、见到了棺材,才会意识到走投无路,才会意识到危险,才会心死,才会流泪。
因此,反腐败必须要有紧迫感,必须与时俱进,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深入社会实际,认真研究和分析腐败分子可能使用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措施,并超前研究出有效遏制各种新型腐败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措施,防止腐败分子走到反腐败的前面去,否则,不仅又无遏制和查处腐败分子的办法,而且,弄不好反腐败有可能走到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如果是这样,岂不太便宜了腐败分子,乐坏了腐败分子?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如何让阳光普照到每个官员身上,笔者认为,要尽可能地公开可能影响官员公正执行职务的行为及人、事,包括官员个人及家庭财产、家庭社会关系、职务消费行为、行使权力的时间、地点及过程等等,都应该及时公开,接受各方监督,方便各方监督。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全都是一个迷,甚至是一笔糊涂账。
查处腐败分子固然是一种取信于民的反腐实效,但是,有效预防腐败也是一种取信于民的反腐实效。如果仅有大力查处腐败分子的“喜人成绩”,没有有效预防腐败的社会效果,预防腐败的阳光照射不到官场的暗角,甚至对一些好的反腐措施和办法进行马拉松式“论证”,民意可能一天天放凉,民心会一点一点地被侵蚀掉,甚至可能走不出“官周率”的“宿命”,最终受害的是自己和人民群众,这是人民群众所不愿看到的。
文章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