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挡箭牌”更可怕的是官僚化
打印

近年来,“临时工”问题不断在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在一些地方,出现野蛮执法问题后,经查系“临时工”所为;政府部门与群众发生矛盾摩擦后,受到处理的人员中,“临时工”首当其冲;党政机关被媒体曝光的作风恶劣人员,也往往最后定位为“素质低下”的“临时工”。以“临时工”作“挡箭牌”、“遮羞布”,转移公众视线,借以推脱责任的行政事业单位及其相关领导,固然应该受到谴责和追究,但“临时工”现象反映的问题远不止此,更为严重在于一些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严重官僚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对于许多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来说,要管理的事情渐有增多趋势,同时由于职能转变跟不上,一些应由市场调节、社会组织自行管理的事项仍然“绑在”行政事业单位身上,许多单位出现了“人少事多”现象。另外,也由于一些地方热衷于形式主义,各种繁文缛节泛滥,除要履行自身职能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虚事”要搞,也增加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量。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行业主管部门同意地方和基层单位招聘和使用少量“协警”、“协管”、“协理”等不占正式编制的人员,以弥补工作力量不足。

本来,使用这样的“临时工”只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只限定在辅助性的方面。如果能够签订规范的用工合同,保障被聘用人员的合法权益,给他们安排适当的岗位,既满足了部分单位工作需要,也提供了部分人员的就业岗位。但是在现实中,这种做法逐渐“变了味”,被借用玩起了招数。一些单位在没有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也雇用各种形式的“临时工”,“临时工”数量出现膨胀趋势。同时,“临时工”的“辅助性”角色和作用也被突破,有的将他们安排在需要和群众广泛打交道的一线岗位工作,有的让他们直接从事执法管理工作,有的甚至安排他们在征地拆迁、专项治理等难度较大的工作中“打头阵”,将这些需要相当责任心和政策水平的公务员、专业人员从事的工作,转嫁到“临时工”头上。

从表面现象看,这只是这些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不适当的推脱责任之举,其实后面还隐藏着性质更严重的问题。这就是,他们居然当起了“老爷”,拿着国家俸禄和薪水却不想去干实事,把自己应负的责任和劳动推给“临时工”,自己稳坐办公室却役使“替身”到一线摸爬滚打,“出了事”也能找到“替罪羊”,真是派气、省心、舒服、安全!此风蔓延,势必要大量增加国家财政支出负担,而且将使我们的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养尊处优、高高在上中变得心懒身懒,感情上与人民群众越来越远,行政和办事能力越来越弱。作为国家公务人员,人人都不再起来负责,那将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

因此,“临时工”问题绝不可等闲视之,必须抓紧进行治理。对没有政策依据擅自聘用“临时工”的单位及相关领导,必须依纪依法严格追责。对政策允许使用的“协警”、“协管”、“协理”等工作人员,应严禁在“辅助性工作”领域之外安排工作。应该由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亲力亲为开展的工作,如“转嫁”他人,必须作为工作作风问题严肃处理。最为重要的是,各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必须尽快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减少事务性工作,同时按照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转变作风,去除各种华而不实、锦上添花的务虚事项,为基层工作“瘦身”、“减负”,从根本上消除“人少事多”产生的原因,最终达到不再使用“临时工”的目标,使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回归到精干、高效、敬业的工作状态。


上一条:集中解决“四风”问题
下一条:刹住“四风”,才能带来好作风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