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共产党人的“考试观”
打印

  60年前,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离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时,曾提出进京“赶考”的说法,“希望考个好成绩”。进入新时期,邓小平多次提醒全党,在新的考验面前,一定要“考试合格”。党的十六大闭幕后,胡锦涛总书记带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他一进西柏坡便风趣地说:“我们这一次可以说是来‘上学’。‘上学’是为了更好地‘赶考’。”
  “赶考”、“考试合格”、“上学”,这些形象的比喻都是共产党人“考试观”的具体体现,代表着党的宗旨和形象,关系着党的前途和命运,更包含着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体现了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
  共产党人的“考试观”体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所谓忧患,就是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对可能出现危机的自觉意识,是对事物发展规律走向和过程的复杂性的认识和把握。通过这一“考试观”可以看出,在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我们党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并没有固步自封、不思进取,而是能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挑战,始终保持“赶考”的精神状态。当前,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外各方面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的现实环境,我们也应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认清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挑战,毫不松懈,永不停滞,以“赶考”的精神状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
  共产党人的“考试观”更体现了强烈的公仆意识。“赶考”、“上学”,都是把自己摆在做学生、当考生的位置上,而“考官”则是人民群众。在我们党长期执政的条件下,考试主题始终不变,那就是坚持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赶考”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时时都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评判,争取向人民群众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从去年的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到国际金融危机,正是由于党中央快速反应、正确指挥,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带领全国人民齐心协力、积极应对,才经受住了一次次考验,出色地通过了一次次“考试”。
  在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长征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新的“考题”,而且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具挑战性。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始终保持“赶考”的精神状态,常怀为民之心,常修为官之德,常除非分之想,永葆共产党人政治上的坚定和思想上的纯洁,才能经受住考验,在各种复杂的局势面前不迷失、不懈怠,向党和人民交出新的合格答卷。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上一条: “反腐没有观众席”
下一条: 常给自己打打分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