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下旬,国务院督查组赴贵州省六盘水市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督查时,该市一名副市长表示:“在六盘水境内没有任何煤化工企业”;“水源保护区也没有任何工业企业”。然而,在督查组随后的查访中发现,这些说法并不属实。日前,由监察部、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今年6起挂牌督办的环境案件中,就包括“贵州省六盘水市副市长当众撒谎欺骗督查组”的案件。(11月22日《中国青年报》)
近几年来,国家对环境案件的惩处力度不断加大,但环境污染事件仍屡屡发生,甚至有的企业在被处理之后很快又重蹈覆辙。之所以如此,不容否认,一些地方政府在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上搞地方保护,甚至弄虚作假,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比如这次的六盘水市的“撒谎”,不仅使监督部门在信息失真的情况下容易发生错误判断,而且污染企业很可能在获得“谎言”庇护之后,违规排污愈加肆无忌惮。这次惩治“领导干部撒谎”,就是向地方保护主义开刀,这对污染治理必然会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
这次“领导干部撒谎”被“挂牌督办”,其意义并不止于环保,将远超过单纯“治污”本身。因为,“撒谎”现象并不仅限于环保领域,不仅仅表现在“治污”问题上。比如一些地方谎报工作政绩、数字注水造假、隐瞒事件真相等现象,早为人们所痛斥。正是在诸如此类的“谎言”遮掩下,一些本可早日解决的矛盾与问题,却始终得不到上级的关注和解决;也因为对“撒谎”的惩治力度还有欠缺,有个别官员竟然胆敢一直骗到国务院督查组。由此看来,这次依法惩治涉及环保领域的“撒谎”,对于欺上瞒下的个别地方官员而言,无疑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教育作用。
在这次对六盘水的“撒谎”动刀之后,我们期待,让弄虚作假而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撒谎行为”彻底失去市场———这也应成为严肃党风政纪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章来源: (中国廉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