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新闻报道中的“民生信号”
打印

    据报道,陕西省进一步拓宽社情民意的收集渠道,除政府各部门定期报送信息外,还定期不定期收集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和互联网上的涉及民生的新闻报道,将其当做了解民生热点、难点问题的主渠道之一。涉及民生热点问题的报道,经过政府部门督办,及时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这种关注新闻报道中“民生信号”的做法值得各级党委政府学习借鉴。 
    米价涨了多少,企业裁员多少,薪酬降了多少……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从新闻报道中借助民生视角看普通百姓尤其是困难群体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生活得怎样,及时发现决策漏洞和政策不足,将政府的制度保障和人文关怀及时送给他们,显得尤为重要。 
    关注新闻报道中的“民生信号”,实际上就是把百姓放在心上,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新的一年要“使科学发展观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成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过程”,“让发展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尤其要关注这些涉及普通百姓尤其是困难群体生活的新闻报道,关注其中的“民生信号”。 
    关注新闻报道中的“民生信号”,首先要关注民生热点、难点问题,从具体事件的报道中了解百姓尤其是困难群体的工作、生活状况,了解他们难在何处、急在何处、忧在何处,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不仅要及时解决他们的具体难题,还要为民生决策提供参考。 
    关注新闻中的“民生信号”,就要将眼光投向那些影响百姓尤其是困难群体生活的政策性和社会性因素,深刻理解“裁员”、“就业”、“补贴”、“教育”、“医疗”、“市场价格”等关键词对百姓生活的实际意义,从而推行更多利民惠民措施,为百姓提供更多更切实的生活保障、社会保障制度,“让无力者有力,让有力者前行”,通过政策和帮扶措施,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共克时艰。比如,尽量杜绝企业突击裁员,增加就业的稳定性;让“零就业”家庭优先就业;提供更多岗位技能培训机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关注新闻中的“民生信号”,不仅要关注本地的,还要关注其他地区的,要学习借鉴其他地区的有效民生措施。同时,将这些“民生信号”视作“镜子”,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工资制度、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等各项民生制度的落实。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上一条: 三下乡不妨让农民先“点菜”
下一条: 心有廉政“红绿灯”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