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记忆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21日,红军在吴起镇打了一场“切尾巴”战役,彻底甩掉了追敌。22日,中共中央在吴起镇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25日,为传达此次会议精神,中央召开了陕甘支队团以上干部会议。会上,毛主席总结了长征。30日,中央红军离开吴起镇直赴甘泉下寺湾。至此,吴起镇作为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落脚点载入中国革命的史册。
杜梨树
初到吴起,记者认识了一种乡土树——杜梨树。
它粗壮挺拔,枝干虬劲,绿叶繁茂,蓬蓬勃勃,仿佛撑起的一柄巨伞。县上的同志介绍,上百年的老杜梨树,躯干要两三个大人伸展开双臂合抱才能围拢起来。春天,杜梨树开出小白花,一簇一簇地拥在一起,朴实无娇艳之态。秋风乍起,树叶飘落,光秃秃的枝条就只剩下密密麻麻的杜梨果了。杜梨果跟山楂差不多大,呈酱褐色,上面长有斑点,生吃酸中带涩。
就是这样平常的一种乡土树,因为与红军、与毛主席、与胜利联系到了一起,它变得十分不平凡了。至少,在81岁的齐学俊老人心中,胜利山上的那棵杜梨树就是一棵“神树”。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打头道川齐湾子村齐学俊家门前经过时,11岁的他已经懂事了。他看见红军“三个一团团,五个一伙伙”顺着洛河往下走。一直到半下午,队伍才过完。第二天,国民党军也追了过来。第三天早上,齐学俊听见自家周围响起了激烈的枪声,好几个小时以后才停息。
齐学俊老人所看见和听见的其实就是整个“切尾巴”战役的过程。据记载,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后,为彻底甩掉敌人,决定组织一场“切尾巴”战役。10月21日凌晨4点,毛主席登上吴起镇西边的平台山(后改为胜利山),来到设在一棵杜梨树下的指挥所,召开战前动员会。他反复强调打好这场战役的重要性,并明确告诉大家,要把这场战役的胜利,作为送给陕北老百姓的见面礼。会后,极度疲劳的毛主席对警卫员说,我现在要休息休息,枪打得激烈的时候不要叫醒我,等打冷枪的时候再叫我。吩咐完,毛主席在杜梨树下酣然入睡。战斗从早上7点打响,两个小时后,主要战斗基本结束,警卫员叫醒了毛主席。毛主席视察了一下前沿阵地,风趣地说,步兵追骑兵,这在作战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说完,拉着警卫员的手,两人来到树下摘杜梨果吃。
这些事情齐学俊老人后来都知道了,也就是从那时起,胜利山上的那棵杜梨树,在他心目中变得神圣起来。他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登上胜利山,亲眼看一看心目中的那棵“神树”。
2006年9月12日上午,记者陪齐学俊老人从二道川坐车上山,然后穿过茂密的酸刺林,踩过齐胸高的茅草,连拉带拽,奋力登顶。“上来咧!”随着老人一声清脆的叫喊,记者远远地凝望,平台上满地茅草,一棵大树兀自耸立。那就是老人心中的“神树”——杜梨树!树高六米以上,树冠直径约五六米,树叶绿中间黄。
老人喘着粗气,仔仔细细摸完树干,在树底坐下,点燃烟袋锅子,陷入了沉思。记者绕树三圈,四下环望,遥想当年伟人丰姿神采,心潮涌动,浮想联翩,遂口占一绝:
胜利山上杜梨树,主席锦囊尾巴除。
不为吴起落脚定,从此红日东方出。
“磕头机”
“磕头机”就是抽油机,因其工作时的状态像人磕头的样子而得名。石油在被钻探出来后,就要靠它把油抽进储油罐,再经管道或是油罐车运到炼油厂。
11年前,记者曾到与吴起相邻的东华池、环县一带采访,第一次得见“磕头机”,心中不免好奇。这一次,再见“磕头机”,却是另有一番风景和感慨。从延安到吴起,汽车溯洛河而上,视野所及,塬梁峁上,河畔地里,到处都散落着“磕头机”。“磕头机”被涂刷成橘黄色,在蓝天白云青山的映衬下,格外醒目。
历史上,陕北地瘠民贫,发展缓慢。其实,陕北正经是块宝地。她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油气资源丰富,贮量占到全盆地的80%。1907年9月6日,名为“延一井”的我国大陆第一口石油井在延长县西门外钻探成功。同年10月,炼油坊建成并开始炼油,中国大陆石油工业由此诞生。上个世纪90年代,陕北人民抓住机遇,运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搞起了石油开采。现在,延安辖下的吴起、志丹、延长、延川、子长、甘泉、安塞、洛川、富县、宝塔等区县都搞起了石油开采。来自石油的收入占到当地财政收入的80%以上。
乌黑的石油为陕北带来了滚滚财源。以吴起县为例,全县12.7万人口,去年的财政收入是11个亿,比陕南一些地市的财政收入还要多。各地政府把从石油上赚来的钱投放到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吴起县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学杂费、书本费、住宿费、取暖费、教辅资料费和补助生活费的“五免一补”措施,这在吴仓堡乡初级中学得到了印证。在这所拥有400多名师生的学校里,学生食堂、餐厅、浴室、宿舍一应俱全。初一2班的男生王树亿告诉记者,他和姐姐同在一个班,都住学校,每人每月能领到160元生活补助。
县上的同志说:“现在的娃娃可好着呢!”记者想起自己上学那会儿,父母经常为两块五毛钱学杂费发愁的情景,心有所感:现在的娃娃岂止是好着呢,简直就是幸福呀!
饮水思源。吴起人民今天的好日子,无疑是党领导吴起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结果。老百姓通俗地解释为托毛主席的福。他们说,在陕北,凡是毛主席到过的地方就有石油。像吴起、志丹、延长、延川、子长、甘泉、安塞、洛川、富县、宝塔等这些产油区县,毛主席或到过或战斗过或生活过。不管这是事实还是巧合,记者都深深理解陕北人民对伟人不舍的情感。
剁荞面
手擀刀切的荞麦面煮熟了,浇上羊肉臊子,撒上葱花,泼上红辣子,这就是陕北的美食剁荞面。
1935年10月18日,毛主席夜宿铁边城镇张湾子村张廷汉家。张廷汉叫妻子用过完中秋节后珍藏下来的羊肉臊子、鸡蛋、葱花做起了羊肉嗓子剁荞面。毛主席吃了两碗,连声赞好。
89岁的宗世喜老人,虽然没有亲眼看见这一场景,却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体会出那时陕北人民生活的艰难和红军缺衣少吃的困难。
红军到达吴起镇的时候,宗世喜所在的白沟洼村也住进了红军。身为村主席的宗世喜帮助红军筹粮。他领着几十个战士,挨家挨户动员,像糜子、谷子、黑豆子等,有什么能吃的就买什么。有的粮食皮还没有去干净,红军也买走了;给红军买的猪,宰杀以后还没等把毛褪净,战士们就把肉切割开拿走了。有的老乡见红军战士面黄肌瘦,就把家里的锅巴和炒面拿出来。战士们狼吞虎咽一会儿就吃完了,用衣服袖子抹把嘴说,真香,然后不忘掏出银元付账。
说到这里,宗世喜老人唏嘘不已。
从张廷汉家的羊肉臊子剁荞面,到宗世喜老人的唏嘘感叹,记者从中读出了吴起人民对红军战士的无私大爱,读出了吴起人民与红军战士亲如一家人的军民鱼水情。
陕北自然条件恶劣,生态脆弱。老百姓习惯广种薄收,漫山放牧。本来就支离破碎的黄土地种一茬庄稼剥一层皮,下一场大雨褪一层泥。群众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勉强混个温饱。
1998年,勤劳勇敢的吴起人民响应中央号召,开始了改变命运的大行动。他们痛下决心,全面退耕还林还草。在留下基本口粮田后,原来所有的耕地都种上沙棘、沙打旺、紫花苜蓿等。羊圈起来养,饲料主要就是种植的牧草。政府给退耕还林的农民一定数量的钱粮补助。8年过去了,吴起县的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昔日光秃秃的山上,如今披上了绿装。站在吴起镇金佛坪的一座山头上,极目远眺,满目青山一派绿。近处,一人多高的沙棘树上,四散的枝条微微弯曲,缀满了一嘟噜一嘟噜橘黄的小沙棘果,那情景让人忍不住有一股伸手摘果的冲动;沙棘树下,开紫色花的沙打旺草,迎风摇曳。好一幅山野田园牧歌图!
面对与过去截然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宗世喜老人在白沟洼村里安度幸福的晚年。记者问老人过得怎么样,他连声说:“好着呢,好着呢!想吃啥有啥。”
想吃啥有啥,羊肉臊子剁荞面也就不再稀罕,它已经由过去的美食大餐“降格”为如今的大众小吃了。这是陕北人民生活发生历史性巨变的一个有力证明。以记者在吴起的所见所闻,宗世喜老人所言不为虚妄矣!
(2006年10月20日)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