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的情怀
打印

   

    贾平凹是一个笃诚执著的人,他扎根广袤的大西北,不事张扬,伏低伏小,自觉接受着生活的浸染。“秦头楚尾”的地域文化积淀、经典作品的艺术熏陶,世事人生的沧桑磨砺,给了他施其才、精其艺、美其文的广阔天地。

    在当今这样一个物质化生存的年代,贾平凹在锲而不舍地做着一件事:要将大西北古人今人的思考链接起来,将文化中个人与群体的情怀绵延在一起。《定西笔记》就是他已经完成和将要完成的文化长链上的一个熠熠生辉的扣子。

    贾平凹曾说:“生活为源泉,这是最明白不过的道理。我感到艺术的感受是一种生活趣味,也是人生态度、情操所致。我必须老老实实地生活,不断从生活中获取素材。只有接受生活的浸染,待提笔时才能写出要写的东西。”

    2010年冬,贾平凹结束了小说《古炉》的写作,开始了他的行走。他选择中国目前最为贫困褊狭的地区之一——定西。他要走出城市,到偏远闭塞的地方,一村一巷地去走,去看。

    贾平凹之所以选择行走定西,“在我的认识里,中国是有三块地方很值得行走的,一是山西的运城和临汾一带,二是陕西的韩城、合阳、朝邑一带,再就是甘肃陇右了。这三块地方历史悠久,文化纯厚,都是国家的大德之域,其德刚健而文明,而其同样的命运长期以来被人们忽略甚至遗忘了,现代经济发展遮蔽了它们曾经的光荣。人们向往东南沿海地区的繁华,追逐新的旅游胜地的奇异,很少有人再肯光顾这三块地方,去了解其别样的地理环境和别样的生存状态。”

    《定西笔记》的魅力首先在于贾平凹“炫穷”的勇气。如今是个 “炫富”的年代,贾平凹却在访贫问苦,而这正是他的独到和过人之处。“炫穷”只是个由头,他要围绕“穷”字作文章。首先,在贫富悬殊的当下,这种访贫问苦很有必要,而且意义重大。本来这种事应由“官家”去做,却让作家抢了先。其次,这是一次“破题”之旅,贾平凹尝试为破解贫富悬殊这道难题做些有益的事。他把定西设定为一个巨大的被除数,用它的贫穷去除现代化、除繁荣昌盛,就如同用13亿人口去除GDP一样,得出的是一个让人头脑冷静下来的结果。再次,这是一次发现之旅、拯救之旅。书中让我们看到,物质的贫穷不等于精神的贫瘠。扒开贫穷的浮土,显露出的是珍贵而又厚重的文化积淀。定西之行,是贾平凹用文化、用文学对贫穷进行包装、拯救的一次尝试。贾平凹不平庸,他独具慧眼,从看似毫无价值中发现了连城价值。他粗粮细作,将酸面、土豆这样的东西做成了山珍海味。

    1996年,贾平凹曾三下江南,思考着中国的大变革。农村和城市发展的差距,使他写出了《江浙日记》。在《定西笔记》里,贾平凹一以贯之的仍是胸藏丘壑、热爱人民、忧患天下的朴素情怀。

    定西之旅,贾平凹把目光聚焦到中国贫困地区,不仅表达了对农村的爱,也更想告诉我们,当今还有那样落后、贫蔽的地方,需要大力改善。贫困地区是他多年见过走过的地方,让他感受到这个国家的伤痛在哪里。他说:“对于贫困,真实的情况要比我们想象中严重得多。现在扶贫的钱,都像撒胡椒面,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真的要像修路架桥一样,有大量的投入来实现具体的目标,才会一点点改变。因为,土地是我们这个国家最深的伤口。”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作家贾平凹也是。

    《定西笔记》的诞生,让我们看到了贾平凹那颗敏感、忧患的心,虽然朴素,却氤氲着智慧,有忧乐天下的大情怀。读这样的作品,让人感觉沉甸甸的。

(2011年11月25日)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上一条: 陕西省纪委监察厅机关把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工作抓实抓好
下一条: 汉阴干部下基层办实事近5000件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