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创新机制解决群众信访问题
打印

 

    着力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创新工作机制,切实解决群众信访问题,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近年来,陕西省咸阳市坚持把解决信访问题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重点来抓,鼓励多角度、多方位解决群众信访问题,赢得百姓欢迎和信任。

    民情民意中心户“察民意”

    近年来,咸阳市纪委坚持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大力推行民情民意中心户制度。泾阳县围绕这一制度,采取吸收政治素质高、群众威望高、工作能力强、致富经验强、示范带动强的“两高三强”农村群众户担任民情民意中心户,每个村民小组设2至3个民情民意中心户,每个民情民意中心户覆盖群众户20至30户的形式,收集群众意见、调解群众纠纷、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监督干部作风。通过中心户发现案源线索,集中力量,严查快处,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有力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目前,全市共设立民情民意中心户5620个,收集各类问题3130件,调解矛盾纠纷662起,解决热点、难点问题610件,为群众办实事562件,立案46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47人,警示训诫59人。

    民情恳谈“暖民心”

    按照贴近群众、方便诉求的原则,咸阳市纪委打破多头管理的传统格局,将综治、司法、信访、维稳、纪检等资源整合,实行“五办合一”,建立“一厅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在全市推行“民情恳谈”制度,县、乡、村三级设立“民情恳谈室”,非公企业推行“党员坐班,员工恳谈”制度,变领导坐班为“群众约见”,采取访谈、座谈、约谈等多种恳谈方式,对重大矛盾纠纷进行调处,与恳谈对象面对面交流,对贫困户进行帮扶和联系。
    在“民情恳谈”工作中,实行领导包案,推行“三定一包”工作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回避、不推诿,现场能解决的立即解决,现场解决不了的限期办结,做到受理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目前,全市各级共建立“民情恳谈室”520余个,解决疑难问题500余件,化解矛盾2100余个。

    领导接访“听民声”

    咸阳市纪委在点名接访制度全面实施的基础上,将接访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县级领导,倾听民声,了解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办公大楼醒目位置挂牌公示了点名接访制度,以及领导分工、领导同志照片、联系方式等,以便群众自由选择接访领导。县级领导接访以解决群众信访问题、维护群众利益为己任,加大了问题的协调处理力度,提高了工作效率。点名接访制度实施以来,全市被点名接访的县级领导75人次,受理问题73件,办结53件,立案16件,转办16件,有效保证了政策落实不变调,制度实施不走样,农民群众得实惠。

    民情直通车“解民忧”

    解决信访问题就是解决民生问题。在全市大街小巷、山梁沟壑之间有一辆喷印醒目举报电话、警示标语的“民情直通车”,它承载着全市人民的重托,倾听民声、化解民忧,已成为解决民生问题招手即停的“流动信访室”。在百姓眼里,它是“贴心车”;在党员干部眼里,它是廉洁从政的“宣传车”。为了不断完善信访举报工作机制,有效解决群众信访问题,市纪委在全市推行民情直通车制度,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明确下访的组织领导、人员组成、经费保障;采取定点专访、预约走访、跟踪回访等方式,实行全面排查、专题巡查、重点抽查、跟踪调查;明确考核办法,从工作规范、绩效评估等5大项24小项进行细化量化,形成了月分析、季通报、年考核的长效工作机制。把方便群众、济危解困、解决群众信访问题作为“民情直通车”的工作重点,利用民情直通车反应灵活的特点,对一些线索具体、案情单一、易查易结的信访问题,现场协调,直查快办。民情直通车开通以来,行程数十万公里,巡回下访2000余次,接待群众5万余人次,受理信访举报3360余件,摸排违法违纪线索900余件,查处违纪案件636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650人,警示训诫655人。

(2011年3月4日)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上一条: 安康“一把手”讲廉政党课
下一条: 领导干部不能“高人一等”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