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乡,越冬作物以油菜和小麦为主,秋后水稻收割后,村民们就开始播种油菜和小麦,油菜籽种下后,很快长出小油菜苗。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和雨雪的洗礼,油菜苗慢慢成长,远远望去呈现出冬日里难得一见的嫩绿。
等来年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之际,小油菜苗就开始迅速长大,很快就看不到田间的土壤。到三月末五月初,油菜花进入盛花期,金黄色的花朵随风摇曳,散发出一种特有的馥郁芳香。花丛中有蜜蜂和蝴蝶上下翻飞,采食花粉的同时也给油菜授粉。此时,金黄的油菜花和绿油油的小麦,构成乡间两种交相辉映的缤纷春色,在蓝天的衬托下,愈发显出黄绿蓝三色混合的和谐之美,远远望去就像一幅水彩风景画。
不久油菜花很快凋谢,结出颗颗饱满晶亮的果实,就是油菜籽。端午节前后,油菜籽成熟,进入收获季节。虽然多年没有干过农活了,但小时候在家乡农田里挥汗如雨的场景,让我看见油菜花就会思绪万千……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父亲不苟言笑,严肃认真,对子女的管教非常严厉。工作之余,他就全扑在庄稼地里。油菜收获的季节,我们全家总动员,一起上阵。火辣的太阳下,我们戴着草帽,拿着镰刀割油菜,割好的油菜秆要整齐的放在地里,晾晒三五天后用连枷来拍打。拔油菜秆是个力气活,我必须使尽全力,否则油菜秆只会纹丝不动。
为了不让成熟的菜籽在收割时脱落,一般选择露水未干的清晨进行收割。打菜籽的时间同样有讲究,一般是在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这时打出来的菜籽可以晒一会儿太阳,差不多半干后,就不会再发芽。
“吃不饱,干不乏”,这是老家农村人对年轻小伙子的概括。那时候的我,累了就倒在田坎上小睡一会儿,起来又有使不完的劲儿。铺塑料布、放油菜秆、打菜籽、筛选、装袋、烧油菜秆,整个收菜籽的流程就出来了。光着脚踩在细小的、滑滑的油菜籽中,有一种麻酥酥的感觉,别提有多舒服!
现在每年回老家,还能看到一些油菜田和油菜花。不过和小时候的种植面积相比,油菜田的规模已经小很多,乡下人也开始逐渐习惯于去集镇上的超市里购买色拉油、花生油等食用油,自己种植油菜榨油的慢慢减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浪潮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当然还有饮食习惯。
油菜花,中华大地上一种普普通通的小花,在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美哉,故乡的油菜花!美哉,像油菜花一样淳朴的家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