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阴县的蒲溪镇后坝村,是少将杨弃的家乡。竹林掩映下的一座老式土坯房,就是他出生成长的地方。如今,这里被改造为一座集中展示杨弃革命功绩与齐家之道的展馆。
1938年1月,杨弃在共产党坚持抗战主张的感召下,投笔从戎参加了八路军。从抗大毕业后,杨弃在八路军115师344旅689团任文化教员。当时团里发冬装,杨弃将冬装领回后,发现有3名战士的冬装太小,又来到供给处领了布和棉絮,请当地妇女帮战士们把冬装改大。1939年夏天,杨弃已经当了连指导员,他依然先后几次往返供给处为战士们调换衣服和鞋帽。
抗美援朝期间,杨弃所乘坐的吉普车遭到敌人机枪和燃烧弹的袭击,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脖子,他被送回国接受治疗。仅1个月后,杨弃在伤口未痊愈的情况下又返回了朝鲜战场。1964年2月,杨弃被授予少将军衔。
对于子女,杨弃要求十分严格。一次,杨弃的两个孩子转到一所新学校,秘书怕他们放学找不到回家的路,就派车到学校去接。杨弃知道后严厉批评了孩子们,并告诫秘书和司机:“以后我的孩子用车一律不派。”
在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那个年代,杨弃的孩子们都被安排到最艰苦的农村去劳动锻炼。很多人劝他直接把孩子送到部队,也同样是为国家作贡献,何必要送到农村呢?杨弃却说:“我不能用手中的权力为子女搞特殊化,农村劳动有利于他们体验生活的艰辛、培养他们朴实的品质。”
后来,杨弃的女儿杨唯唯参了军,被分配到一所部队医院的传染科。杨弃的妻子担心女儿的安全,想让杨弃给医院领导打个招呼,把女儿调出传染科。杨弃却不同意:“不要因为是我的女儿就搞特殊,别人能在传染科,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能在传染科呢?”
很早起床上班,很晚才回到家里,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这是杨弃留给女儿杨唯唯最深的印象,“父亲从没有带我们一起去动物园等游乐场所玩耍过。”一个“忙”字贯穿着杨弃的一生。
1965年的冬天,身患肝病的杨弃正在农村工作,由于过于劳累,他病倒了。大家劝他回沈阳的医院接受治疗,但他怕影响工作,坚持在当地治病。那几年,杨弃总是感到肝部疼痛,妻子催促他去医院检查,但他总说,“等把这些工作做完了就去。”
杨弃曾对好友坦言:“我能活到今天,比起早于我,为了革命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而长眠于地下的无数战友,我们健在的这些人即使再苦都是幸福的。我没有任何理由谈工作之苦。”
1974年10月,杨弃彻底病倒了。经检查,他患上了肝癌,且到了中晚期,肿瘤已经有婴儿的头那么大。1975年4月,杨弃逝世,年仅57岁。
只有家人知道,杨弃喜欢下棋,还喜欢钓鱼和打猎,但他太忙了,只能偶尔消遣一下就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杨弃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热爱的事业,却给家人留下了太多遗憾。“父亲的一生太短暂了,没有给儿女留一点孝敬他的机会。”杨唯唯说。杨弃走了,他给子女们留下的是清白坦荡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