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古城南门里,有一条叫“书院门”的街道,是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它的得名是因关中书院坐落于此。 关中书院创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它是弘扬张载创立的关学的重要阵地,也是陕西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古代书院,至今依然发挥着教书育人的作用,承载着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今年九月,经过半年多的修缮改造,关中书院以崭新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请随我们一起走进关中书院,了解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允执厥中 命名讲堂
关中书院坐北朝南,具有典型的书院建筑规制,书院建筑的装饰、对联、匾额等,能够展示书院的理念与历史。关中书院临街两边有“阙”,以示登高望远、威仪严肃之意。“阙”后有石牌坊一座(即山门),明间刻有隶书“关中书院”院名,两边次间正、背面上有“尚德”“崇文”“慎思”“笃行”字样,阐明了书院的办学理念。
石牌坊后,有两道门厅,第一道称“仪门”,第二道称“礼门”。如有客来访,书院主人要到仪门之外迎接。客人离开时,书院主人要送到礼门之外,否则便是失礼。“仪门”两边张贴关学创立者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和东林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旧联。两侧墙壁上嵌有书法家石宪章书写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八个大字。门厅内张贴着张载的名篇《东铭》《西铭》和关中书院创院山长冯从吾的《士戒》,一股书香气扑面而来。
进入礼门,就来到书院的核心区域。按照古代书院“左斋右舍”的规制,东侧建有行知、进贤、东铭等院落,作为书院教员和来客的驻地;西侧建有观德、归厚、西铭等院落,作为学生宿舍。这些院落的名称都具有关学特色和儒家文化内涵。
书院的核心为讲堂“允执堂”,取自《尚书·大禹谟》中“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之句,意为保持精诚纯净、专心致志的态度,坚持不偏不倚、公平公正的立场,阐明了书院教育的基本精神。“允执堂”后为“泽园”,正堂为“精一堂”,含义同上,原为祭祀孔子及乡贤的地方。“泽园”后原来还建有“斯道中天阁”,为图书楼,建筑已不存在。
书院内有国槐、皂角等古树,年代最久的已在这片土地上站立了五百多年,见证了书院的创办与壮大。书院内栽的腊梅、垂丝海棠、丁香、牡丹、石榴花、荷花、凌霄花等应时节次第开放,倚墙还有几处竹林和一泓池水。今年,书院内还新增了博物馆等设施,推出关学历史文化展和关中书院历史文化展。整个院落古色古香、典雅幽静,活态赓续着中华文脉,成为西安文化传承、文化滋养、文化浸润的精神家园。
学为好人 弘扬正气
明万历三十七年二月,山东按察使汪可受调任陕西布政使,促成了关中书院的创立。汪可受来自书香门第,少负才学,热心教育事业。在江西吉安任职知府时,曾复建了白鹭洲书院,有经办书院的经验。
当时关学大家冯从吾,在西安南门里宝庆寺讲学,汪可受多次来此拜访、会讲。冯从吾曾任御史,以直谏而闻名天下,万历二十三年(1595)他被免官,回到故乡西安,以讲学著书为业。
随着到宝庆寺从学之人日益增多,寺院越发显得狭小。当年十月,汪可受和按察使李天麟等商议,将城南小悉园改立书院,作为关中士人讲学之所。小悉园在宝庆寺东边,原是收税宦官购买民地自建的别墅,后成为官府议政和宴会的公所,本来就有一些建筑和设施。汪可受要求属下将地亩、房屋、家具等登记造册,将院落修葺一新。各级官府和个人捐书捐款给书院,以平价在西安南郊木塔里购置学田以保障书院运行。
十二月底,关中书院基本建成。最初,书院大门向南,后因嘈杂而改向西开在小巷中,大门外新建“继往开来”牌坊一座。书院核心为讲堂,冠名“允执堂”,一直延续到今天。彼时,允执堂前有方塘半亩,中建一亭,挂匾“天光云影”。允执堂后建假山一座,宛然一小华山。书院占地面积19亩有余,“焕然成一大观”。三年后,新任布政使汪道亨又于允执堂后建“斯道中天阁”。
冯从吾应邀出任书院首任山长。他对书院建设十分满意,专门写了《关中书院记》,认为院内环境幽寂清雅,风景秀丽,“松风明月,鸟语花香,令人有春风舞雩之意”。
冯从吾管理关中书院,采用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学规》,该学规在中国书院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以简略的篇幅讲明教学的目的、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自问世后,得到许多书院的采用。
冯从吾用十分简洁有力的语言点明了求学的目的:“千讲万讲,不过要大家做好人,存好心,行好事,三句尽之矣。”北宋大儒张载是关学的创立者,冯从吾大力倡导以张载的“四为”精神激励后人。他说:“天地生我当吾世,而使人犹有所憾,则天地生我之谓何?须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使天地不至于为人所憾,才不负天地生我之意。”他搜集资料,撰写了《关学编》,建立了关学谱系。他说:“自横渠(即张载)后,理学名儒代不乏人,盖文献之邦而学问之薮也。吾辈生于其后,何可无高山景行之思。”
冯从吾反对当时社会上的虚浮风气,努力将张载关学与程朱理学、阳明心学结合起来,昌明正学,探索正道,复还本真。他为书院士子制定《士戒》20条,力戒妄自尊大、争强好胜、弄虚作假、嫌贫爱富、饮酒狂欢、打架骂人等劣习,要求学生“学为好人”,弘扬正气。
冯从吾继承关学“敦本尚实,崇真践履”的学风,提倡学以致用,躬行实践,要求“以崇真尚简为主,务戒空谈,敦实行”,以扭转虚浮风气,匡正世态人心。他继承“学贵有疑”的传统,提出“学、行、疑、思、恒”的治学方法,强调“学”“行”结合,“疑”“思”互动,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
冯从吾在西安讲学期间,曾多次带领同仁到其他书院进行会讲,轰动一时。冯从吾被众人尊称为“关西夫子”,外地学生前来从学的多达五千余人,许多学生都成为了杰出人才。
明熹宗即位后,冯从吾再次被朝廷起用。天启二年(1622),冯从吾任左佥都御史,两个月后进左副都御史。这一年,他与东林党人邹元标在北京宣武门内创建首善书院。他怀揣着宏大理想,力求扭转明末的颓废风气。他说:“开天辟地在此讲学,旋乾转坤在此讲学,致君泽民在此讲学,拨乱反治在此讲学,用正变邪在此讲学。”由于遭到宦官多次诋毁,冯从吾十分失望,上书请辞,又回到关中书院讲学。
在冯从吾的努力下,关中书院已成为明末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书院之一。他自信关中书院可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并名不朽”。冯从吾奠定了关中书院四百多年传承发展的基础,也成为关学八百余年继往开来的关键。
传承关学 应时而变
明清之际,关中书院经历战乱,成为官府囤积弹药的库房,书院功能废弃。
清康熙三年(1664),陕西巡抚贾汉复移弹药于别处,令西安知府叶承祧等重修关中书院。重修后的关中书院,规模空前,奠定了今天关中书院的基础。
关中书院重修后,一度成为督学使署(当时督导地方教育与科举事务官员的驻地)。康熙五年(1666),贾汉复支持叶承祧延聘王弘撰到书院讲学,恢复了书院旧观。贾汉复还吸取关中书院屡遭破坏的教训,特为关中书院立下禁约三事:地方官不得借为公馆,一切游客不得擅自居留,衙役市棍不得擅入骚扰作践房室,有力保障了关中书院的办学秩序。
康熙十二年(1673),陕西总督鄂善再度修复关中书院,聘请关中大儒李颙为山长。他继承冯从吾讲学的宗旨,拟定了《关中书院会约》和《关中书院学程》,主张“明体适用”“实修实证”“悔过自新”。李颙在会约中希望前来关中书院求学的士子能做到“视听言动复礼,喜怒哀乐中节,纲常伦理不亏,辞受取予不苟,富贵贫贱一视”,在一家可为一家之表率,在一乡可为一乡之表率,在天下则可为天下之表率,立意高远,令人肃然起敬。在李颙的努力下,关中书院再度复兴。康熙西巡陕西时,先后赐其“志操高洁”“关中大儒”的匾额。
雍正十一年(1733),清廷命令各地兴建书院,关中书院被列为省会书院,成为陕西最高学府,赐帑银一千两予以扶持。驻院学习者,有贡生、廪生、增生、附生,但不收童生。当时全国省会书院仅23所,关中书院为其一,但此时书院教育与科举考试紧密结合,应举成为书院教育的主要目标。
乾隆时期,陕西武功人孙景烈先后三次主讲关中书院,历十年之久。他撰写了《关中书院学约》,提出了温习经书、讲明史鉴、涉猎诗文、开展讨论、定期考试等规定,学生成名者甚众,清代陕西第一个状元王杰即其弟子。鉴于关中书院的教学成就,乾隆赐关中书院“秦川浴德”的匾额,至今仍挂在书院二道门厅之上。
乾隆三十六年(1771),陕西巡抚毕沅重修关中书院,延请江南名士戴祖启为山长,“不数载,关中乡会试中膺馆选者,大半皆书院之士”。
鸦片战争前,路德为关中书院山长,以举业为教,强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声名远播。曾国藩曾说:“陕西近三十年科第中人,无不出闰生(路德的字)先生之门”。路德为书院写的对联,至今还挂在院内。
清朝末年,清廷实行改革,废科举,兴学堂。1903年,关中书院改制为陕西师范学堂,增设了物理、化学、博物、教育学、心理学、外文等新式科目,还聘请外国教师,开启了从传统书院向近代师范教育的变革。1912年,各地学堂改为学校。陕西师范学堂更名为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34年后,学校长期称为陕西省立西安师范学校,许多学生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中央党校、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投身革命事业,学校也一度改称为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
今天,关中书院已并入西安文理学院,虽经悠悠岁月,但关学所承载的重使命、崇道德、求实用、尚躬行、讲气节、贵兼容的优秀品质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深刻影响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书院历代山长的教诲及制定的规约,对今天学生的行为规范仍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关学崇高的使命担当意识,赋予今天的我们守正的自信和创新的能量,不断激励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书写赓续中华文脉的新篇章。(张天社 作者系关中书院关学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