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已过,你吃“病”了吗?
罗诚
春节假期,许多小伙伴的生活那叫一个溜,通常是这一顿还没结束,下一顿就已经准备就绪,结果就是上吐下泻,活生生一副吃病了的状态。管不住自己的嘴,那身体抱恙在所难免,但与身体抱恙相比,一些党员干部因为没有管住自己的嘴而受到组织处理,可谓是让人心痛。
餐桌问题、舌尖腐败看似小事,其实不小,许多落马的官员在他们的忏悔录中都写到,“自己理想信念的坍塌就是从一顿顿饭局开始的,你吃了别人的,就总觉得有亏欠,因此别人找你帮忙也就顺理成章。” 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紧盯重要节点,严查“餐桌上”的腐败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这种违规吃请现象并没有彻底消除,而是产生了新变种,由外部转入内部,由地上转入地下,“一桌餐”就是典型。
所谓“一桌餐”就是在高档小区或写字楼的私人住宅里提供仅供一桌人使用的就餐服务,这种形式的就餐隐蔽性强,取证难度大,一些党员干部往往抱着侥幸心理利用这种形式违规公款吃喝或接受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结果却是害人害己。
开口说话,张嘴进食,嘴(口)这一器官看似很重要,其实它只不过是一个通道而已,真正决定我们说什么、吃什么的还是我们的头脑中的想法,而这个想法对于我们党员干部来说就是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钙,理想信念缺失我们就会得软骨病,就会管不住自己的嘴,该吃的也吃,不该吃的也吃,结果把自己给吃“病了”。
千里之提,溃于蚁穴,一顿饭、一杯酒看似风轻云淡,但当其积累到一定的量时,势必会形成疾风骤雨,将你一口吞噬,让你后悔莫及。假期已过,有的人正借时代之风开启新的征程,而有的人却因为自己的贪嘴,身陷囹圄,面壁思过,让人痛惜。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正风反腐永远在路上,我们不能够有松松劲、歇歇脚的想法。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动向,我们要继续鼓足干劲,坚定理想信念,严格要求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心一意跟党走,唱响新时代的最强音。
马上就办过“年关”
索路路
俗话说,“长工,短工,二十四满工。”到了这一天,出门在外的人已陆续回到老家,或开始忙碌着做过年的准备,或利用回家的闲暇到政府办理各类事项,为来年红红火火的生活做准备。但是,临近“年关”,部分单位的工作人员却处于开门不办事、身到心不到的放假状态。群众上门办事,不是张三请假,就是李四没在;要么直接说领导下乡慰问贫困户,过年再说。总之,让群众找不到人、办不了事。
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纠正“四风”问题作出重要指示。中纪委二次全会上,总书记再次提醒,要继续在常和长、严和实、深和细上下功夫,坚决防止回潮复燃。我们党之所以难以容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就在于它背弃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断了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变成难以兑现的“空头支票”。而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提倡的“马上就办”机制,则让为人民服务不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变得更具时效、更有温度,让人民群众因此拥有更多“获得感”。
马上就办,要做到带着感情。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无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是为各项建设事业而奋斗,只有带着感情去做,才能激发内生动力,真正做到“马上就办”,才能“办就办好”,最终让人民群众满意。而不是办事缺乏感情,不做调查研究,方法简单粗暴,甚至还怀揣着施舍心态,即使出发点是好的,也难以取得好的成效。
马上就办,要做到真抓实干。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眼中的好干部五条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为指引,对待岗位职责和人民群众的诉求要勇挑重担、敢于担当,真正把“真抓实干”作为一种工作作风、一种工作要求、一种历史责任,发扬“钉钉子”的精神将具体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具体困难一个一个克服,具体工作一个一个落实。而不是好人主义作怪,怕增加工作量吃苦受累、怕搞砸了承担责任、怕损害了别人的利益等。
马上就办,要做好强化问责。在日常生活中,人民群众在办事过程中总是或多或少遇到单位和单位之间,工作人员与工作人员之间的推诿扯皮,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对那些作风庸懒散拖的党员干部,习惯在其位不谋其政作风的党员干部,群众意见较大的党员干部,既要通报批评,更要从严问责,用问责传递压力,用压力推动落实,真正形成“马上就办”的倒逼机制。
马上就办,要做到养成习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客观上讲,领导干部及身处窗口单位的工作人员,手里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在一些部门、一些人那里,这“权”变得任性傲慢,成为人民群众办事的障碍。因此,必须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牢记“为人民服务”宗旨,做到为民办事,无论大事小事,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听一听人民的心声诉求,算一算群众的利益得失,问一问百姓的意见建议。而不是“该办不办”,还是“该办慢办”。
落实“马上就办”,贵在“马上办”、“现在办”,最怕“看着办”、“等着办”,只有这样才能过好“年关”。
做官须知羞
苏积成
近日,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中央网信办原主任鲁炜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和公职。群众热议鲁炜是被中央定性用词“最狠”的“大老虎”,笔者认为他也是最不知羞不知足的官员之一。
知羞,指犯了错误知道羞耻、心里不安、悔恨惭愧、决心痛改。知羞的人,珍惜自己的身份名声气节人格;知羞的人也知足,不义之财、非己之物毫厘不取。知羞的人做官,夙夜在公、毫无私心,人们敬仰爱戴拥护。不知羞的人不知足,能贪就贪、能捞就捞、能沾就沾,毫厘不嫌少,甚至“人为财死”。不知羞的人做官,心中无党无民、专门损公肥私,群众对其痛恨唾骂,以致骨朽人间仍留骂名。孟子曾断言:“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历史上清正廉洁的官员知羞。他们为防自己一时糊涂犯错被人耻笑、有损名节,为人处事十分小心,处处事事时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严防一念之差、确保一生清白平安。
宋代有位典狱长名叫曹鼎,一天他独自押送一名女贼,天黑道路难行便歇于古庙。那女贼很有姿色,当晚多次用色相挑逗高鼎以求被释放。为了把控自己,高鼎在纸上反复写出“高鼎不可”的话语直到天亮,女贼终未得逞。
东汉时,刘宠任会稽太守,他清正廉洁、一心为公、政绩卓越、受群众爱戴。荣升荣调时,当地五位长者各解百文钱相送,盛情难却,刘宠便收了每人一文钱。离境过江时,刘宠将收到的钱全部投入江中,一文不带。该江从此更名“清钱江”,后人还在江边修建“一钱亭”“一钱庙”,刘宠被尊为“一钱太守”。古代真正知羞的官员不仅要求自己不做羞愧之事,也不允许自己想入非非。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一夜梦见自己羡慕他人得到的一大笔额外收入,睡醒后十分自责,因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想”,此梦说明自己好利之心很重。宋代理学家蔡元定要求自己:“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意思是,独自走路时不干坏事,不让自己的身影感到羞愧;独自睡觉时不想坏事,不让自己的被褥感到羞愧。如此从严律己的官员,怎么可能不干干净净做官、清清白白做事?
回顾我党十八大以来查处的腐败案件,发现如鲁炜等腐败分子都不知羞,目无规矩党纪国法、心黑如锅底、脸厚似城墙,无法无天、放纵行为……
而腐败分子无一例外地名声扫地、家庭重挫,我们由此感慨,腐败分子在官位时只爱权力钱财不爱家人。一言蔽之:做官须知羞,一保清白、二保平安。
党员干部不能“讳疾忌医”
吴丰彦
初中时候,在语文课本中曾学过《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文中扁鹊对蔡桓公说:“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而蔡桓公答道:“寡人无疾。”扁鹊先后“四见”蔡桓公,告诫其生病情况,但蔡桓公讳疾忌医,最终致死的故事,其阐明一个道理:小病要早治。这对于今天的反腐倡廉的警示教育工作,有着一样的“功效”。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深入剖析严重违纪违法干部的典型案例,发挥警示、震慑、教育作用。”思想决定脚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但仍有一些党员干部不知敬畏、心存侥幸,不收敛、不收手,这说明一些党员干部在思想上的重视程度仍显不足,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因此,必须把警示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有效举措,下大气力抓牢抓实,确保党员干部不再“讳疾忌医”。
纪律确保方向。充分发挥反面典型的震慑和镜鉴作用,以案明纪、以案释纪,以纪为尺、以纪为纲,向党员干部释放正风肃纪的强烈信号,使其牢固树立纪律意识,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在行为上明确界限。持续坚持合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扎牢纪律的笼子,坚决维护党的纪律的刚性约束力,使纪律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确保党员干部能够“有病速治”。
制度保障行动。将警示教育列为一项长效机制,并固定为作风建设的必修课,不仅要“警钟长鸣”,更要“震耳醒目”,不断健全完善党风廉政风险防控保障体系。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开展日常警示教育作为党支部的经常性工作,通过身边人身边事,警示和引导支部成员对照检查、深刻反思、引以为戒,确保党员干部做到“谨遵医嘱”。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加强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要把十九大精神作为强大的思想武器,强化警示教育,充分发挥典型案例和违纪违法干部忏悔录的反面教材作用,让党员干部形成不想腐的思想自觉。
编辑:韩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