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蒲城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张峰走进直播间,做客《秦风热线》“纪委书记面对面”,介绍他们在聚焦监督首责,深化监察体制改革,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近年来,蒲城县纪委监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决落实中省市纪委全会部署,纪检监察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尤其是结合监督首责,推行“村财民有镇监管”,蒲城县被评为“第三批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在全省率先推行“互联网+监督”模式,运用大数据助力监督执纪,实现惠民资金人人都能查、人人都能管。认真总结有效做法,调研成果《抓早抓小 护好“森林”》《扭住主业 扎根人民 让基层纪检监察工作接地气赢民心》,先后被省委《陕西工作交流》专题交流推介。《当代陕西》首次以专题形式聚焦县级纪检监察工作,推出四篇系列稿件,报道蒲城县有关做法,产生良好反响。
一、创新方式,提升监督效能
惠民政策的落实,一头连着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另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监督惠民政策落实,就应该成为纪检监察工作的着力点。惠民资金量大、面宽、点多,监督的队伍那需要配备多大呀,才能做好这篇监督大文章。就好比打篮球,即便是人盯人,对方也会不断把球投进去。为此,我们在全省率先探索“互联网+监督”模式,为监督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惠民资金人人都能查、人人都能管,确保惠民政策精准滴灌。“蒲城﹒惠民资金云平台”的作用,我们归结为“加、减、乘、除”。

“加”就是加强了压力传导,织密了“廉洁防护网”。目前,各类惠民补贴惠及全县60余万群众,纵向涉及镇村组,横向涵盖13个管理部门。以往有些地方可能出现的申报把关不严格、评议公示不规范、审核发放不细致等问题,甚至出现的虚报冒领、吃拿卡要等违纪违法行为,影响到政策落实效果,损害群众切身利益。县纪委监委发挥“监督的再监督”职能,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把分散在各级各层的惠民领域公权力纳入云平台监督,把惠民政策落实的规定、标准、对象、结果全方位公开。既盯资金、又盯履职,既管过程、又管结果,把履职尽责压力传导到评议公示、审核审批、抽查复核、拨付发放等各环节,推动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同向发力,织密扎牢惠民资金“廉洁防护网”。
“减”就是减少了干群矛盾,实现了以公开促监督。民生无小事,以公开促监督,才能让阳光成为最好的防腐剂。云平台首批上线公开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最低生活保障金、义务教育寄宿生补助、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等30项惠民补贴的政策法规、办事流程、发放结果等“一揽子”数据,涉及3.15亿元资金。享受对象都是谁?补贴标准有多钱?领取金额是多少?把这些惠民政策直接“晒”在网上,群众查询起来一目了然,有疑问拨打咨询电话,发现问题拨打举报电话,真正实现了人人都能查、人人都能管。这种公开接受监督的办法,接通了地气,方便了群众,化解了矛盾,也有效减少了信访举报量。
“乘”就是提速了治理能力,推动了监督方式转变。云平台的建立,打破了管理、审核部门之间数据不共享,以及群众对政策知晓率不高等信息不对称的“瓶颈”,引入有关部门管理的公职人员信息、减员信息、车辆信息等不同类型数据,建立“数据铁笼”。针对易发常见的薄弱环节,设计不同的监督模型,通过数据碰撞比对,迅速发现每批惠民补贴的风险点,进而筛查问题线索,精准作出处置。云平台还对接财政惠民资金“一卡通”兑付系统,实现资金发放和信息同步公开,群众“一卡通”上的每笔资金都能在云平台实时查询出对应的明细。信息技术手段在监督执纪中的有效运用,实现了信息共享、监督前置,特别是宽领域、大批量、便捷化的信息公开,推动了人工监督向数据监督转变、被动监督向主动监督转变,加快了基层民主建设进程,提速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除”就是铲除了一些基层“微腐败”滋生土壤,增强了群众获得感。云平台的上线运行,一批违规享受惠民补贴的问题线索被迅速发现和查处,实现了抓早抓小,推动了整治基层“微腐败”持续加压发力。随着“互联网+监督”模式的逐步探索完善,无处不在的监督,使基层暗箱操作、优亲厚友等“微腐败”越来越难以隐身,有力促进了政策落地生根、工作落细落实、风气持续向好,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提升。
二、接通地气,做实日常监督
作为基层纪检监察机关,群众期盼处就是基层正风反腐发力点,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从群众痛点难点焦点入手,做深做实做细日常监督,做到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必须坚决纠正。实践中,蒲城县纪委感觉到,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直接相关,必须聚焦提升群众获得感这个关键。工作不能只是被动地围着举报转,对监督的守土尽责往往才是广大群众的期望所在;也不能等着线索上门,要充分地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调查处置、追责问责也要关注和回应群众关切,使纪法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最大化。

一是把脉民情,导航监督。建立社会风气监督员队伍,及时发现问题线索,收集群众对党风政风的意见建议。也通过统筹调度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推动监督向基层村居延伸。县纪委监委综合分析信访举报、社会风气监督员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声音,以及各种接地气的“民情脉动”,充分把握民意,校准工作方向,突出惠民补贴、民生项目、集体“三资”等监督重点,深化标本兼治。
二是贴近民利,为民执纪。让政策浸润群众心坎,需要干部常进百姓门槛。让廉洁春风吹拂万家,需要利剑出鞘去沉疴。我们坚持开展“民生底线大访察”,到群众中去核查惠民政策落实情况,查找政策落实偏差,让危房改造、兜底保障、教育助学、医疗救助等民生政策精准落地。创建“蒲城﹒惠民资金云平台”,让惠民资金在阳光下运行。持续纠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查处曝光基层“微腐败”,真正让群众感到纪委监委就在身边、正风反腐就在身边。
三是关注民意,深刻问责。调查处置基层“微腐败”,要以事实为依据,以纪律法律为准绳,实践中更要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反响,在调查中客观公允,在量纪中客观追责,让纪律更有民意的温度。
事实上,纪律的意义,不仅在于严格的约束作用,也要发挥好其有力的规范作用和导向作用。尊重民意的问责,饱含民意的纪律,树立起了严惩腐败、鼓励干事的执纪导向,也催生出各级干部务实担当的新动力。
三、紧盯重点,深化专项监督

紧盯扶贫认识、扶贫政策、扶贫资金、扶贫责任和扶贫作风,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重点以“双谈双察”为抓手,“双谈”:苗头性问题约谈。建立长效约谈平台,扶贫领域各牵头部门对督查发现的问题线索向县纪委监委移交。纪检监察机关对一般性问题常态约谈,对一些突出问题立案查处。关键性岗位约谈。对扶贫领域潜在廉政风险较大的61名主管干部进行了集中约谈,同步建立重点监管台账并行、主体责任清单并行、靶向监督措施并行、自身廉政承诺并行、主动访察跟进并行五项机制。“双察”:下沉一线民情访察。纪检监察干部走进特困户、低保户这些最困难的群体,围绕兜底脱贫、医疗救助、危房改造这些最需要保障的事情,累计入户访察群众5000余户,发现处置问题线索174个。扶贫资金跟踪访察。重点围绕扶贫专项资金使用,到现场察实情,到群众中听反响,力促扶贫资金充分发挥效益。
四、从严从实,加强队伍建设
纪检监察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关系到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效。我们深刻认识打铁必须自身硬的政治内涵,自觉对标“五个过硬”“五个确保”,唱响抓实“十条禁令”,从严从实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

一是抓主题促提升。围绕“责任纪检”“规范纪检”“活力纪检”“书香纪检”建设,开展主题演讲、“微课堂”、“工作之星”竞评等系列活动,营造比学赶超、争当标杆的浓厚氛围。落实全员培训要求,以训促学、以学促干,着力提升纪检监察干部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
二是抓制度促规范。严格落实“三个为主”要求,县纪委监委统筹镇、部门纪检监察干部考核,推行“考核单列、绩效量化”,坚持季度例会,通报点评工作,不断叫齐队伍步伐。建立缜密的内控机制,推行线索闭环对账制、案件质量评查制、处置失实负责制等八项机制,以落细落小防止线索“跑冒滴漏”。稳步实施监察职能向镇(街道)延伸、派驻机构改革、内设机构改革试点工作,不断推进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
三是抓实践促锤炼。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锤炼干部的大熔炉,组织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到群众中去参加生产劳动,通过实践历练、思想洗礼,给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带来深刻的初心教育、责任担当和信念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