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热线》“纪委书记面对面”系列专栏近日邀请到中共柞水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袁鹏就“聚焦关键环节,实施精准监督,在正风反腐中持续增强群众获得感”这一话题与听众朋友和广大网友进行交流。

中共柞水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 袁鹏(右)
《秦风热线》主持人刘俊芳(左)
基本情况
商洛市柞水县纪委监委机关共设11个室部,有综合派驻纪检监察组10个,9个镇(办)纪委(派出监察组),全系统共有专兼职纪检监察干部103人。
党的十九大以来,商洛市柞水县纪检监察组织共处置问题线索1216件,初核1079件,立案523件,处分494人次。精准运用“四种形态”处置监督对象1656人次,其中运用第一种形态处置1160人次,占70.1%;运用第二种形态处置463人次,占28%;运用第三种、第四种形态分别处置17人、16人。紧盯重点人、重点事加强监督,回复廉政意见933个单位、3862人次。开展常规巡察9个轮次,巡察了91个单位党组织,开展专项机动巡察4轮5次,涉及9个镇(街道)57个县直部门单位党组织,实现了十八届县委巡察全覆盖。

一、提高政治站位,以自觉看齐的意识维护群众利益
一是校准行动“指南针”。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推行“学习日”制度,组织全体纪检监察干部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中央纪委和省、市纪委全会精神。今年已开展集体学习20余场次,组织集中研讨3场次,教育引导纪检监察干部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把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市县关于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工作部署上来,做到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

二是明确工作“责任田”。纪委监委班子成员有力监督、促进、保障分管室部和联系包抓镇办纪委工作任务的推进落实,对纪委监委机关相关部室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工作职责进行明确分工,党风政风监督室负责专项整治工作沟通联系和综合协调,加强对整治工作监督检查和督促指导;信访(案件监督管理)室受理相关信访举报,建立问题线索台账,及时研判分析并移交,负责问题线索的归口管理、分流处置和跟踪问效;问题线索由纪检监察室牵头核查;审理室负责做好办结案件的审理,确保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工作有的放矢、精准发力。
三是压力传导“全覆盖”。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印发了《柞水县2021年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工作措施》,明确了工作重点、工作措施和要求,并把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问题成效纳入年度党风廉政建设考核范畴。督促全县各级党组织专题研究解决本镇办、本行业、本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党委(党组)书记担起第一责任人职责,发挥头雁效应,推动工作落实。柞水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把追责问责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抓手,既追究主体责任,又追究监督责任,确保压力传导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二、深入基层一线,以为民务实的情怀拓宽监督渠道
一是夯实监督责任,干部下沉到一线。针对侵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多发易发在基层的实际,实行纪委监委班子成员联镇包部门调研督导、纪检监察室联片督查、纪检监察干部驻点直查的工作机制,推行“调研摸底列清单、拓宽渠道挖线索、逐一梳理建台账、专项整治查问题、追责问责压责任”五步工作法,定期研究会商,督促解决问题,强力推进落实。
二是紧盯突出问题,监督聚焦到一线。始终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成立由县纪委常委、监委委员任组长的专项督查组,通过现场检查、个别访谈、查阅资料等方式,全面开展精准监督。党的十九大以来,累计发现问题224个,推动立行立改196个,分析问题根源,细化防范措施,让群众在反腐“拍蝇”中增强获得感。

三是畅通线索渠道,收集问题到一线。全面构建县、镇、村三级信访举报网络和来信、来访、来电、网络举报“四位一体”的监督平台,建立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线索台账,跟踪线索处置情况。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县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问题线索851件。
四是凝聚工作合力,问题整改在一线。定期召开组织、人社、财政、审计、民政等部门参加的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问题信访举报工作研判会,探索将林业、自然资源、公安等29个行政执法部门纳入案件线索移送成员单位,制定了《违纪违法问题线索移送办法》,聚焦问题重点,提出对策建议,建立问题线索移送查处督办机制,细化防控措施,对问题突出、反映集中的进行研判会商、督查督办。同时,把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作为巡察工作重点内容,开展了13轮常规+专项巡察,对标对表巡视巡察反馈问题,认真梳理、逐项分解,制定整改措施,切实抓好巡察问题整改落实。

三、从严追责问责,以动真碰硬的决心惩治腐败行为
一是领导包案抓“龙头”。对全县纪检监察系统未办结案件进行了全面梳理,共梳理出24件重点案件,召开分析研判会,交由8名县纪委监委班子成员牵头负责包抓,并确定负责承办的纪检监察室及责任人。各班子成员按照分工,切实履行包抓责任,通过采取靠前指挥、及时调度、听取汇报、查阅资料、案件会诊等方式,全面了解案件查办情况,及时解决办案中的困难问题,加快核查进度,严格审核把关,提高办案质量。截至目前,领导班子包案信访了结4件、谈话提醒6人,其余案件正在办理中。
二是紧扣重点惩“蝇贪”。紧盯侵害群众利益的人和事,严肃查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党中央惠民富民政策落实、民生领域、损害社会公平正义、干部工作作风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持续加大扫黑除恶打伞破网、人防系统、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问题的整治力度,以实际行动回应社会关切。党的十九大以来,柞水县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查处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方面案件362件,党纪政务处分352人,形成了强有力震慑。

三是从严问责亮“利剑”。在严厉惩处“极少数”的同时,注重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管住“大多数”,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侵害群众利益方面运用“四种形态”问责党员干部1288人次,其中运用第一种形态追责问责926人次,运用第二种形态轻处分339人次,运用第三种形态重处分13人,运用第四种形态移送10人,正“歪树”、治“病树”、拔“烂树”,努力维护政治生态“森林”健康。同时,对于反映党员干部的不实问题及时澄清事实,还干部清白,做到依规依纪恰当处理。
四是以案明纪敲“警钟”。坚持以学促改,县纪委机关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专题学习5次,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专题学习教育300多次。抓实以案促改,召开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大会,组织全县1000余名领导干部和村(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分27期到柞水县廉政警示教育基地集中观展,撰写观后感80余篇,并在“清涟柞水”微信公众号刊发。各镇办、各部门集中观看《坠落的新星》等警示教育片300余场次,引导党员干部始终绷紧廉洁从政之弦。

四、突出锐意进取,以先行先试的勇气积极开展创新
一是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围绕明责、履责、督责、考责、追责关键环节,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和大数据信息共享、便捷互通优势,将全县91个单位411名党组织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以及相关责任人分三个层次建立了数据库实现主体责任落实的清单化管理和动态跟踪监督,为监督执纪工作插上科技的翅膀。
二是奖励实名举报。出台了《柞水县纪检监察机关受理实名举报奖励办法》,办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实名向纪检监察机关反映涉及侵害群众利益的违纪违规和腐败问题的,经查属实的每件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党的十九大以来,累计受理群众实名举报248件,对经查属实的33名实名举报人进行了奖励,使群众监督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推行办案协作区制度。由县纪委常委每人联系包抓1-2个镇办,各纪检监察室按照办案协作区定点包抓2-3个镇(办),督促指导镇(办)核查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线索。既解决了办案力量不足、办人情案的问题,又通过以案代训提高了纪检监察干部的办案水平。
四是对派驻机构负责人实行单列考核。为了有效破解派驻机构执纪审查和依法调查“零处置”问题,向柞水县委汇报、与县委组织部、县考核办沟通协调,由县纪委监委对派驻纪检监察组长进行单独考核,既增强了派驻机构负责人的归属感,又有利于充分发挥“前哨”“探头”作用。

柞水县的廉政文化建设被命名为省级廉政文化示范县、对派驻机构负责人实行单列考核被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报道推广、推行的“一线工作法”被省级媒体宣传报道;柞水县廉政警示教育基地建设得到商洛市纪委肯定并在柞水县召开现场推进会、信访举报实名奖励办法得到群众积极响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