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
打印

那一双双难忘的眼神

陈俊东

生活上、工作中,我曾经接触过无数双眼睛,有兴奋的、有惊恐的、有怨恨的、也有惊喜感激的……却很少能把他们全部牢牢记住。但有这样的一双双眼神,不仅让我记住了他们,而且还铭刻在了心灵深处,令人久久无法忘怀。

2013年春,按照区纪委常委班子分工,我负责第八片区纪工委工作,包联比较偏远的牛蹄、石转、洪山三镇及七个区直部门的纪检监察工作。一天早上,信访室的同志给我报来一封群众实名举报信,反映辖区某镇一名干部陈某及村干部在扶贫惠民资金兑付过程中,可能存在违纪违规问题。看完举报内容,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近年来,随着党中央连续多个一号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国家对“三农”工作扶持力度的加大,各项惠农资金投入也逐年增多。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基层镇、村干部能否严守工作纪律,杜绝“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做到不侵害群众的切身利益,使国家的惠民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成为老百姓关注各级党委政府是否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一个焦点,也成为了新形势下我们密切联系党群干群关系的着力点。

想到这里,第二天一大早,我立即带领几名工作人员,奔赴百余公里外大山深处的那个偏远乡村。村庄不大,几十户人家。已经享受了“陕南避灾扶贫搬迁建房补助款”的农户,正在陆续开展灾后房屋的重建工作。见我们到来,接待热情而厚道,让人倍感温暖。

根据举报反映,虽然涉案数额仅有几万元,但由于山大人稀,村民居住分散,且又涉及跨度大,我与核查组的同志一道,多次翻山越岭深入村组户中,就群众反映的问题一一进行核实。虽然核查中,路途艰辛,食宿不便,取证困难,但当面对村民们那一张张质朴憨厚的笑脸、那一双双带着几分无助、几分哀怨、又流露出期盼的眼神时,我的心灵为之震憾。因为这是我从事纪检监察工作多年来,记忆最为深刻的一次。当时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快把案情查清,如数追回涉案资金,并让违纪者受到惩处,给群众一个明白。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我们多次奔波,案情终于水落石出。核查中发现,个别镇、村干部,在扶贫、民政救灾等惠民资金领取、支付和发放问题上,确实存在着资金长期滞留以及挪用行为,已构成违纪。我们迅速将违纪资金全部进行了暂扣,并根据有关规定,建议对相关镇、村干部的违纪问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交由镇纪委予以立案查处。

随后不久,一个阳光灿烂的初冬中午,在村“三委”活动室的案款返还现场会上,区、镇两级纪委办案人员就群众所反映的问题及处理结果认真进行了通报。同时,就今后惠民资金的使用管理及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纪律提出了具体整改要求。记得那天,当11户村民从我手中接过那一叠叠崭新的人民币时,激动得半天都说不出一句话来。

“人民群众是我们的靠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也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广大党员干部,绝不能因为一己私利而伤害我们的亲人,侵害他们的利益。认真做好涉农惠民资金的案件查办工作,确保各项涉农惠民政策得到严格落实,群众切身利益得到保护,干部切实做到廉洁从政。这不仅是我们的义务,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我带着几分歉意却是发自肺腑的一番话。

那天,大家听到了与会群众赞许的掌声,看到了那一张张皱巴巴的脸庞上绽露出的舒心笑容,更难忘那一双双惊喜激动的眼神……

我是个兵味十足的纪检监察人

田根录

“漂亮转身、潇洒离开”,是我从军的真实写照。

回想自己的成长之路,最大的感受是无悔,最多的感觉是激动,最深的感情是战友情,最多的感想是留恋,最感动的是组织培养。

当兵十八年来,饱含着酸甜和苦辣。回首自己的军旅生涯,当兵十八年来,看惯了“天苍苍、野茫茫”的戈壁荒凉,过惯了“冬天长、夏天短”的一日生活,直线加方块的生活,摸爬滚打式的训练,塑造了个人更多的坚强和稳重,留给自己更多的感悟,真是炼就了超出常人的胆识,学会了自我调适的能力,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拓展了工作生活的视野,掌握了为人处事的良方,增强了大展宏图的信心。

如今18个军旅春秋已过,我曾有过苦苦的探索,寻觅着自己的人生之路,这期间,有过欢喜,有过苦恼,也有过徘徊,但在理想与现实中,伴随着转隶进行时,我来到咸阳市纪委监委工作,从那一天那一刻起,我就被身边的纪检监察干部勇于担当的精神所感动。

他们在工作中仔细认真,只为实现自身的价值,始终保持对党组织的虔诚之心,对党纪国法怀戒惧之意,把党的纪律刻印在心上,做到敬畏人民、敬畏法纪、敬畏权力,克己奉公,牢记党的宗旨,铭记家国情怀,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坚决捍卫党纪国法的威严。

他们在办案中默默无闻,只为坚守心中的信仰,肩负着党风廉政和反腐败的重任,用铁拳击碎腐败的妄想,用利剑刺穿贪婪的伪装,用廉政筑起坚固的堡垒,视责任重于泰山,把维护党纪国法放在首位,始终以信念奏响反腐的乐章。

他们在言行上一丝不苟,只为践行当初的誓言,为了党的重托,明察秋毫,激浊扬清;为了人民的信任,两袖清风,无私奉献;为了履行神圣的职责,捍卫着法律和正义的尊严,倾情奉献纪检监察事业,在所不惜。

此时此刻的我,只有“点击”好绿色回忆、“复制”好军旅年华、“设置”好人生航向、“保存”好军人气质、“打印”好奋斗诗篇,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危险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始终在工作中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在金钱荣誉面前不为名利所动,始终在清贫中履行职责,始终在孤独中奋勇向前,保持“内成于己修身为本,外成于事敬业为民”的工作情怀,争做一名“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豁得出来、危急关头顶得上去”的新时代纪检监察人。

乡谚俚语传家风

梁永刚

年逾古稀的母亲出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姊妹5人中排行老大。由于家境贫寒,聪颖好学的母亲只念了5年书便辍学在家,用稚嫩的双肩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母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识字不多,但由于自幼受爱好舞文弄墨的外祖父的熏陶,耳濡目染也学会了不少乡谚俚语,说起话来头头是道,让人想象不出来她是一位整天围着锅台转的农家妇女。

记得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全家7口人的生活全靠当教师的父亲每月几十元微薄的工资艰难度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虽然经济拮据,缺吃少穿,但吃苦耐劳的母亲却是“人穷志不短”,不仅对我们兄妹几个人品方面的要求极其严格,更是把全家人在街坊邻居中的好口碑看得比天都大。

从小到大,母亲常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行情在路上哩”。记得小时候,有一次经不住诱惑,我和几个小伙伴偷了村东头四爷家的梨,这事不知怎么让母亲

知道了,她除了狠狠地揍了我一顿外,还严厉批评了我,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小水不防,大雨围房”“偷个鸡蛋吃不饱,赖名一直落到老”。

我上小学五年级时,家里养了20多只鸡,这些鸡白天在门前的野地里到处觅食,只有到了晚上才进入院子里的鸡窝。母亲交给我一项任务,就是每天晚上到鸡窝里数一数鸡,看它们是不是都回来了。一天晚上,我一连数了好几遍,惊喜地发现,我家鸡窝里的鸡居然多了一只。我兴奋地跑过去告诉母亲,央求她改天把这只跑到我家的鸡给杀了,让我解解馋。毕竟那时候一年到头也难得吃上几次肉,一只鸡对我来说是极大的诱惑。母亲听完我的央求,脸马上沉了下来,用不容商量的口气说:“那可不中,你去后面几个婶子家问问,看谁家的鸡少了一只。”我站在原地没挪一步,嘴里嘟囔道:“又不是咱偷来的鸡,是它自己跑到咱家来的。”母亲一听更恼火了,厉声说道:“麻雀过去还有影呢。没有不透风的墙,纸里也包不住火炭儿。再说了,白天不做亏心事,夜里不怕鬼敲门。咱要是把人家的鸡吃了,顶多饱一顿,可是咱一辈子心里都不安生!”我自知理亏,不再争辩,乖乖地出去问了一圈,把那只迷路走失的鸡送回了三婶家。

我大学毕业工作后,曾经有段时间,几个经商做生意的老同学隔三岔五总要喊我出去喝个闲酒。对此,母亲很是担忧。她一方面絮絮叨叨地向我历数身边因过量饮酒导致的桩桩悲剧,希望我引以为戒,另一方面又不厌其烦地开导我说“朋友千千万,知己有几人”“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下假神”“人怕瞎胡混,地怕不上粪”。末了,母亲还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久在河边站,不会不湿鞋’,常赶集总要碰见卖大蒸馍哩,那些生意人都精着哩,一分钱掉地下沾四两土,人家掏钱喊你下馆子吃饭,哪能白吃白喝,说不定哪天你就掉到了人家的兜里。”老实巴交的母亲说不出交友要慎重之类文绉绉的话语,但是却用质朴的语言一再告诫我不能交那些不三不四的酒肉朋友,否则就会掉入陷阱不能自拔。

在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时,有一次因为我一时疏忽大意导致起草的文稿中出现了失误,挨了领导的一通批评,回到家里半是自责半是委屈。母亲劝我“长到老,学到老,学一辈子也不巧”“开弓没有回头箭,世上没有后悔药”“一针不补,十针难缝”,说“自己脸上有灰自己看不见”,领导批评是“鞭打快牛”,让你长记性早成才哩。

后来,在组织的培养和同志们的帮助下,我走上了科级领导干部的岗位,随着职务的晋升,母亲对我的唠叨却一点儿没少,她常常告诫我“上梁不正下梁歪,己不正不能正人”“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干部不领,水牛掉井”“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人为私,二人为公,三人为众”“贪念肮脏要去掉,得寸进尺祸难消”“要问清廉值多少?一车金子买不了”……让我一定要严于律己,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端人碗,受人管”“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只要身子正,不怕影子斜”“害人如害己,害不住人家害自己”“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要想公道,打个颠倒”……多年来,母亲的这些乡谚俚语时常在我耳边响起,提醒着我不该吃的不吃,不该拿的不拿,任何时候都要踏实做事,老实做人,不能心存侥幸,投机取巧。

母亲经常教育我:人这一辈子,有福别嫌瘦,平安就是福。做事要对得起良心,图个心安。这些通俗的俚语不仅是母亲恪守一生的为人之道,也是母亲传给我的廉洁家风。从小到大,受母亲的影响和熏陶,“凡事图个心安”的谆谆教导也潜移默化地植入了我的心田,成了我始终遵循的为人处世准则。

母亲一生勤俭节约,省吃俭用,对三个子女更是严格要求,教育我们要艰苦朴素,绝不允许铺张浪费。她老人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要吃还是家常饭,要穿还是粗布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吃亏是福”,告诫我不管生活条件再好也不要忘了节俭这个传家宝。

母亲一辈子与世无争,淡泊名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恬淡生活。说句心里话,没念过几年书的母亲对乡谚俚语的信手拈来真是让我钦佩不已,也受益匪浅。多年来,尽管我的工作岗位不断变动,但我时刻牢记母亲乡谚俚语里的那些谆谆教导,经受住了一个又一个考验。母亲那口头禅般的乡谚俚语,传承了清白做人勤勉做事的家风,已经成为滋养我成长的一种养料,成为她赐予儿女的一笔财富,成为我做人做事的一记警钟。

栏目编辑:马海东



下一条:留下“帝王系列”,功过由人评说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