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的清廉家风,仿佛闪亮的铭文,在中华大地不胫而走,于民间广为传颂。
胡耀邦的哥哥胡耀福病逝后,当地百姓有挽联相送:“国中有典型,两袖清风做赤子;天下无先例,一代‘皇兄’是农人。”
挽联送的是耀福,赞的是耀邦。谁能漠视这来自社会世象深层的信号和人们心灵的回声?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胡耀邦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对自己和家人,胡耀邦同志的要求格外严格,他说共产党人是给人民办事的,不是给一家一族办事的!”
“格外”一词,引人注目,令人信服。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怎能不思举国沛盛的好家风!
一
20世纪60年代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国家粮食紧张,身为中央委员的胡耀邦依规定享受补助,而他却给家人立下规矩:“全家每人每天都要吃两顿粗粮,不许吃补助和细粮,因为那是特殊化。”这种人格、精神与情怀在以后保持得如何,胡耀邦逝世第五天,记者于他家中所睹便是无可置疑的见证:他所用茶杯原是装咖啡的玻璃瓶;枕头由一件破旧的白色针织背心缝制,内中填充的是旧布;床头柜上放一只使用十几年的青瓷座台灯,灯口破裂处包着厚厚的胶布。几十年星移斗转,风风雨雨,斯人初心不改。在胡耀邦家中,或者我们今天赤诚地感受此情此景,有谁还需要去空议清廉而看不到清廉本身和清廉的典范呢?
文化大革命中,胡耀邦被打成“走资派”后到河南省潢川县黄湖农场劳动,妻子李昭也在牛棚里苦熬,子女们身为“走资派”的后代而遭连累。他们的女儿满妹,被分配到北京市造纸总厂当车工一年后,见大家陆陆续续参了军,便自作主张去找父亲当年的老搭档,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郑维山,求他帮助自己参军。几年以后,军人满妹眼见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地被推荐上了大学,于是在苦闷中给父亲写了信,盼望父亲能托关系帮她上大学。然而胡耀邦的回信却是:“你原先分配在工厂,后来当兵我是不知道的,内心也是不赞成的,因为你是走的后门。现在又提出想上大学,我认为你应该靠自己的努力。我们家的人不应该走后门,而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这就是胡耀邦。一句“我们家的人不应该走后门”是那样朴实无华,胡耀邦坚强而光辉的党性、清廉高洁的人性、与人民大众平等的精神、极度自律、摒弃特权,却无不尽在其中。
胡耀邦1982年出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前夕,专门召开家庭会议,告诫家人:“中央可能让我担任非常重要的职务,我想事先向你们打个招呼。今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千万不要以为天恩祖德,千万不要忘乎所以。如果你们中间有任何人出了问题,只能是自己负责,我是不会讲情面的。”胡耀邦任总书记期间,其子女唯恐有损父亲的形象和影响党的声誉,不为“出国热”“经商热”所动,自觉坚持一不干政、二不要官、三不经商、四不出国,一直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一代伟人毛泽东曾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不做坏事。”我们用此真理的精神意蕴对照胡耀邦家风的清廉,正是一辈子无两样,几十年如一日! 二
“共产党人是给人民办事的,不是给一家一族办事的!”掷地有声,余音绕梁。胡耀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工作之地到故土家乡,从家庭到家族,从同辈到晚辈,时空有变,胡耀邦对家风的高标准没有变。
1981年,胡耀邦胞兄胡耀福的儿子胡德资,经所在浏阳县一领导干部帮忙,被安排到岳阳轻化工厂工作。胡耀邦得知此事后,立即责令浏阳县那位领导将侄子退回农村,不容家人利用自己地位影响谋取半点私利。之后几日,不知情的胡耀福到北京看望弟弟胡耀邦,弟弟严厉斥责哥哥在下边走后门。当哥哥终于明白事情由来时,大叫冤枉,随即雷霆大发:“耀邦,你这个人忘恩负义!你在北京当国家领导,我在家里当农民。家里日子不宽裕,有人关心一下我家又怎么了?难道我的儿子就不能当工人?”兄弟二人互不相让,结果是不欢而散。如今,我们不知这对兄弟是否重逢于天堂,但我们的灵魂禁不住为这古今罕见的兄弟情洒下崇敬之泪。
胡耀邦在1981年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的当晚,即委托秘书电告家乡的党政领导,不准敲锣打鼓搞庆祝活动,不准哥哥外出做报告。1982年中共十二大胡耀邦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他又立下新规矩:不准亲友进京找他办事,不准亲友打着他的招牌办事。
1985年7月,胡耀福进京探望生病的弟弟胡耀邦。他在长沙火车站长时间排队才买到一张开往北京的站票,然后在酷热中进站,走过车内拥挤不堪的过道,把行李塞进别人的座位下面,在过道里找个地方坐下。一位女乘务员后来见到老人的情形,便关心地问他去往哪里,有无证明。胡耀福拿出村委会出具的证明信,乘务员方知这位老人是胡耀邦总书记的哥哥,于是请他到卧铺上休息。胡耀福说自己没有钱买卧铺票,不去卧铺。乘务员告诉他不用出钱,胡耀福还是不肯,因为他知道弟弟如果知晓了此事一定要生气。
岁月浩浩,光阴如梭。直到胡耀邦1989年逝世,他故乡浏阳的亲属无一人转为城市户口和安排工作,无一不是普通农民。
探求真理的过程未必总是愉快的,但人们认识和接受了真理的时候,一定是愉快的,甚至会是幸福的。胡耀邦生前未给他的兄长和侄儿辈等亲属办过用权力可以办到的事情,也未给他家乡发展提供过任何特殊支持和批示,尽管曾有这样的要求。然而,他还是得到了他的亲属和家乡百姓的理解。随着岁月流逝,这种理解愈发多了一种历史性的深刻和清醒,带上了一种特殊的深情和崇敬。他们把胡耀邦终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的人格和他的清廉家风,当作属于他们和大众的真理,当作属于民族的宝贵财富,当作人民幸福的光照,默默地收藏于心灵,寄托着挚爱深情和美好的希望。
三
胡耀邦的清廉家风,一经被世人的理性和情感置于改革开放40年的时空,便是一种深刻巨大的现象,一种令人神情凝重、思绪万千的现象,一种有待社会深入反思解析的现象,以至我们可以称之为“胡耀邦好家风现象”。
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中的精华,中华民族历代爱国英雄和高洁之士的人文关怀,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甘为人民公仆的情怀,这些就是胡耀邦的人格、清廉家风的远远近近的渊源。
胡耀邦一生至少3次登临岳阳楼,这足以表明他的岳阳楼情结之深。岳阳楼,固然以楼和景著称,然而主要因范仲淹的千古雄文《岳阳楼记》闻名天下,以至于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中华人文精神的独特载体和象征。千百年来,范仲淹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高尚人格、做人为政理念,已成为中华优秀儿女爱国求进步的人生信条,对中华民族仁人志士的人格精神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估量。胡耀邦少年时代即能熟背《岳阳楼记》。在辞去中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以后,在将近走到自己生命终点的时候,他再度来到岳阳楼,再次朗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这一时刻,我们深深感到的,我们敞开心灵必然能想见的,是范仲淹的千古名篇与胡耀邦的高洁灵魂的交相辉映。我们深信,《岳阳楼记》所抒发的感召后世无尽的伟大的人生忧乐观,早已渗透胡耀邦那纯洁的心灵和清廉的精神世界。现当代中国历史进程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执政地位,客观地决定了这一规律: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各级政府官员的家风,对整个社会的家风具有导向和示范作用。因此,我国如今的家风建设,无疑应当从党政官员的家风入手做起。我们有足够充分的理由说,党政官员家风的首先和必然要求就是清廉。而达到家风清廉的根本和关键,必然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然是反对特权、戒绝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