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们这样的穷山沟,做梦也想不到自来水能通到村上来,水泥路能修到家门口,真心地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帮扶我们的市纪委……”说起村上的变化,镇巴县杨家河镇三湾村贫困户杨胜贵充满了感激。
老杨真情流露的背后,是汉中市纪委监委真帮真扶带来的巨大变化。
近年来,该市纪委监委机关认真贯彻精准扶贫要求,扛起责任勇担当,倾注真情用心帮,深入一线用力扶,帮扶的三湾村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
抓紧 扛牢脱贫攻坚政治责任
三湾村地处镇巴县杨家河镇最北端,山大人稀,15.5平方公里的茫茫大山里散居着三个村民小组244户743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9户326人,贫困发生率为43%,系省定深度贫困村。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群众收入低,脱贫难度大。
越是难啃的骨头,越要强化责任担当。
市纪委监委始终把帮扶工作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来落实,把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作为脱贫攻坚的硬要求,成立机关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建立纪委书记牵头、主持机关日常工作的副书记主抓、常委协管、干部包户的工作机制。
为认真开展好驻村帮扶工作,市纪委监委选派五名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工作能力较强的同志组成驻村工作队,其中1名成员担任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长,实行第一书记常驻在村,驻村队员每年轮换,工作与单位全脱钩,长期驻村,做到岗位在村、工作在村。
市纪委监委机关干部认真落实帮扶责任,积极为联系的贫困户出主意、想办法、捐资捐物,在征求贫困户个人意愿的基础上,机关60多名党员干部人均主动出资1500元左右,帮助贫困户发展小种小养,用真情温暖了群众。
抓难 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是三湾村脱贫路上的“拦路虎”,也是制约该村脱贫工作的一大瓶颈。
吃水难是该村贫困户反映最迫切的问题。
三湾村境内无河流,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村内三个村民小组,均不同程度缺水,尤其是远水小组缺水严重,村民饮水多为自建饮水窖收集雨水来满足人畜饮水。
吃水困难的同时是行路难。
群众的难处就是帮扶的重点。为此,市纪委监委将两个难题当做燃眉之急。积极协调水利部门组建3支探查队,多方寻找到安全水源,争取人饮工程项目资金600余万元,并将该镇杨家河社区和周边的西乡县堰口镇堰塘湾村一并纳入改水范围,使供水管网延伸到该镇最偏远的村组,改写了村民肩挑车拉、靠天喝水的历史。
为解决行路难,市纪委监委牵头协调为该村争取道路建设资金项目820万元,新修10公里产业路,拓宽新建6.6公里水泥路。
针对村电力设施老化、安全隐患多的问题,积极同省市县电力部门联系协调,将三湾村低压线路改造列入项目,电价从每度电0.9元下降为0.5元。为解决村民住房安全问题,还实施易地移民搬迁65户119人。
抓实 产业扶贫鼓起群众“钱袋子”
群众要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发展产业至关重要。
三湾村地理海拔较高,群山环绕,终日云雾环绕,远离污染,生态环境好,是发展茶叶等种植业的好地方。但茶园种植分散、茶叶加工技术落后,附加值低。为此,市纪委监委积极牵线搭桥,引进陕西省康裕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茶产业落户三湾村,依托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土地入股、入股分红、入社打工等方式,确保贫困户有稳定的收入。截至目前,共流转土地1200余亩,其中贫困户14户流转土地246亩,获得土地租金13万余元。通过带资入企,81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实现分红275元。该公司还聘用贫困户40人,劳务收入93420元,人均收入2300余元。
在此基础上,引进蚕桑公司,发展桑园150余亩,在茶园周边和村民房前屋后集中连片栽种脆红李250亩,后期有望实现稳定收益。同时,结合村民有养殖土鸡、土猪、白山羊、肉牛等和种植玉米、土豆的传统,采取以奖代补方式,鼓励贫困户大力发展传统小众产业,去年共为93户贫困户兑付产业扶持资金13.76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争取扶贫项目资金,试点发展蔬菜大棚和桑蚕。成功后,我们将在全村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中推广,带动更多的贫困户稳定增收。”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抓困 用情为贫困户排忧解难
在扎实做好脱贫攻坚这道“必答题”的同时,市纪委监委心系群众,主动揽责,用心用情做好扶贫“附加题”,“零距离”为贫困户办实事、解难事,协调解决了一批群众最迫切解决的困难问题,得到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贫困户范广友的母亲患白内障多年,由于不了解政策,一方面担心手术治疗费负担不起,一方面又担心花了钱看不好,于是便一直拖着不看。了解到这一情况,市纪委监委驻村第一书记多次与专业医生探讨病情及手术治疗成功的可能性。在得到肯定答复后,积极协调联系医院,为老人实施手术治疗,并帮助减免了治疗费用……
汗水洒山村,三湾旧貌展新颜。由于扶贫工作成效显著,该市纪委监委被汉中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级行业扶贫优秀部门、驻村联户扶贫优秀单位,驻村工作队被市委、市政府授予脱贫攻坚先进集体,驻村第一书记被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授予优秀第一书记,该村的帮扶工作也多次在市县扶贫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
栏目编辑:马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