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公务员:永生难忘哭泉村
打印

2020年12月6日,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公布“最美公务员”评选结果,铜川市卫健委驻宜君县哭泉村第一书记靳康鹏成为陕西省唯一入选者。

从北京领奖回来后,靳康鹏又一头扎进哭泉村的山沟里,继续当起了哭泉人。

6年前,初来哭泉村的那天,去8户村民家里走访后,靳康鹏被深深刺痛。他暗自决定:安下心,扎下根,住进村,当农民,哭泉村不脱贫自己决不回去。

哭泉村地处渭北旱塬,干旱少雨,山地多平地少。当地人有种玉米的传统,人均几十亩玉米地,但一年只能种一茬。

“单靠种地,家家都穷。人都被困在薄田上,怎么能赚下钱。”靳康鹏想,宜君玉米质地细腻,黏度好,味香甜,还通过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要是能在玉米深加工上想办法,提高附加值,这玉米可就真成了村民的“金元宝”。

从此,靳康鹏跟着村民一起将玉米磨成玉米糁、玉米面,设计出小袋包装,在互联网上推销。过去每斤卖不到1元钱的玉米经过深加工,卖到了3.5元至5元,哭泉玉米糁销量从当年的3800斤增长到2019年的14吨。

在哭泉村,靳康鹏学会了当地方言,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也知道了很多哭泉人的故事和哭泉人的手艺。比如,他打听到了村上的曹太锋会酿酒。

2018年初,靳康鹏与曹太锋开始筹建哭泉老烧酒坊。曹太锋用纯粮加大曲,固态发酵 1 个多月,蒸馏产出原浆。 “绝对是老味道。”当年3月8日,酒坊第一桶酒酿出来了,曹太锋和靳康鹏品尝着酒开心地笑了。

从此,通过精加工,让原本属于一产的玉米增加了附加值,摇身一变成了三产美酒。以哭泉老烧酒坊、传统工艺玉米酒厂为代表的酒坊在哭泉村红红火火办了起来。 “程传红每月有3000元的收入,韩梅上大学拿到了2000元生活费,村民的玉米也不愁卖了。”靳康鹏说,酒坊带贫益贫的初衷实现了。

村民经常看见靳康鹏随时带着笔和本,哭泉村的人和事,哭泉村的致富路怎么走,都能在他的笔记本里找到答案。 “村里的事很多,有时候村民找我帮忙,如果因为忙而忘了,很可能会凉了村民的心。”靳康鹏说。

写《哭泉村脱贫发展的对策和思考》,编《哭泉村发展工作计划和三年帮带提升规划》;创办哭泉鑫峰核桃合作社,吸引59名村民就地就业;成立陕西泉丰公司,从事核桃树新品种培育、嫁接,并注册庙山牌商标;流转土地300余亩,种植中药材;背靠梯田生态旅游资源,发展旅游服务业……靳康鹏摸村情、抓产业、暖民心,也渐渐成了一个有故事的哭泉人。

靳康鹏把自己的手机号贴在群众家里,叮嘱他们有事第一时间打电话。村民王建华老人凌晨4时急性肾结石发作,他赶去处理;村民蔡红全患有心脏病,他垫付5万元带着蔡红全去西安交大二附院治疗……他把村民的病史健康资料和体检报告收集起来,叮咛吃药养病的注意事项,还组织专家入村义诊20余次,受益群众达4000余人。

将心比心,用真情暖人情。几年来,靳康鹏与乡亲们同拼同干,风里来雨里去,不知道有多少个日夜奔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

“虽然不知道自己小家庭里的大小事,但对哭泉村的事、贫困户的事,一清二楚,动了真情、用了真心” “这小伙是真心想干些事的” “康鹏就是咱哭泉人”……靳康鹏真正把自己装进哭泉村这个大家庭,把每一个乡亲的冷暖记在心间,所以乡亲们才会这样说。如今的哭泉村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拔地而起、整齐划一的楼房在安置点建成,水泥路通到了每一户门前;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精神面貌大变样。

“哭泉村是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地方。驻村扶贫的这段经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靳康鹏说。


上一条:落马女行长:余生追悔“奢侈品”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