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辗转走上井冈山,开始领导工农武装割据斗争。在这里,中国共产党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孕育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
斗转星移,穿越将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已成历史记忆,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一)
1951年毛泽东为革命老区人民题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中,江西具有光荣的历史,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红色中国的摇篮。1927年9月,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领导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0月,起义军到达井冈山,开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8年2月,毛泽东率部粉碎江西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地区的进攻。至此,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建立。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革命者在苍凉中苦苦求索。直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横空出世,犹如一盏明灯骤亮于漆黑夜幕,指引着革命者前行的方向。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守革命理想,指挥英勇无畏的中国工农红军,依靠根据地人民的无私支持,硬是在人数少、武器差、缺乏训练的劣势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军事斗争的胜利;克服了敌人封锁所带来的缺衣少粮、缺医少药、物资极端匮乏等一个又一个困难,以惊人的毅力战胜饥饿、寒冷、疾病等常人难以想象、难以忍受的种种考验,炼就了一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本领,形成了一种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军民关系……井冈山斗争中信仰的光辉、奋斗的史诗、人民的伟力,历久弥坚、震撼人心,共同凝聚成了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
(二)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对积贫积弱的中国,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究竟在哪里?井冈山斗争的伟大实践,无疑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抉择以及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成长具有关键意义,其所孕育的井冈山精神,始终承载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烛照着中国革命一步步迈向成功。
坚定执着追理想。井冈山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和血腥屠杀,无惧“敌军围困万千重”,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面对反动势力频繁“进剿”“会剿”而不屈不挠,在遭遇“三月失败”和“八月失败”后,一次次挺起革命的脊梁,勇敢地系上名为“牺牲带”的红带子,大声宣誓“为主义而牺牲”,用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壮举,始终高擎火炬前行,始终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克服了重重困难,有力地回答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历史之问,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并最终带领人民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的宏伟理想。
实事求是闯新路。道路决定命运。究竟什么样的道路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井冈山道路的开创,既充满了对敌斗争的考验,也有革命队伍内部思想路线的纷争。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国革命现实,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思想,提出和发展了“思想建党”“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建党建军思想,在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成功实践。这些探索创新,完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所在,它既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主张和诉求,也不是对十月革命苏俄经验的机械模仿,而是在努力克服党内“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不断干扰打压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闯出了一条由中国共产党人自主开辟的崭新的中国革命道路。
艰苦奋斗攻难关。“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这首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井冈山歌谣,既是对红军艰苦生活的真实反映,又是对其奋斗精神的生动写照。“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的井冈山,是如何确保“艰难奋战而不溃散”的呢?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持续军事进攻和残酷经济封锁,红军“从军长到伙夫,除粮食外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为解决食盐缺乏的困难,广大军民“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把房屋老墙上的土取下来熬硝盐;为安定群众生活,根据地军民白手起家,先后创办起修械厂、军械厂、红军棉被厂、印刷厂……可以说,井冈山斗争就是在艰难困苦中奋勇前进的。中国工农红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白色政权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之下,谱写出了一曲艰辛奋斗的壮丽之歌。
依靠群众求胜利。为什么井冈山的老百姓那么支持红军、拥护红军?因为党和红军一开始就把“做群众工作”作为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老百姓们真真切切晓得,红军是穷苦人自己的队伍。“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的根本缘由,就在于我们党紧紧团结群众、依靠群众,领导工农红军深深扎根人民群众之中,为中国革命提供强大群众力量。“故为国者,得民则治,失之则乱”。党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迅速在边界各县、区普遍成立土地革命委员会,颁布实施土地法,给劳苦大众分田地,实现穷苦大众翻身做主人。红军部队颁布实施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极大激发了群众参加革命、支持革命的热情和行动,把分散的民众转化为革命斗争的重要力量。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永新困敌等战役的胜利。井冈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挑粮、种菜、编草鞋、挖草药、熬硝盐、办军械厂甚至奉献生命。群众的斗争力量迅速熔成革命胜利的推动之力,巩固和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三)
巍巍井冈,是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胜利的起点,这里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见证了井冈山斗争的艰苦卓绝,也铸就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井冈山道路无疑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危亡之际作出的正确战略选择,是一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道路。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一座不朽丰碑,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守理想、敢闯新路、勇于胜利的革命理想和信念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