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分别提出要将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可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推进共同富裕的问题,并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以及实现共同富裕和促进公平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这既是理论逻辑上的应然,也是实践逻辑中的必然。
近几年,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陕西不遗余力促进各市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但要逐步推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公平,我省还需进一步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力度,通过完善制度体系、提升供给水平、优化反馈机制等形成基本公共服务提升的螺旋式前进,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构建基于共同富裕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
立足共同富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政府不断创新基于共同富裕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保障人人平等参与、全民共享。首先,要树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落实的价值目标。要切实加强我省各级政府对共同富裕概念的意识形态培育,使共同富裕成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的共同价值追求。在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激励下,紧扣人民需求,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期盼出发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尽最大努力满足人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其次,要创新基本公共服务多元主体协同供给模式。立足共同富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还需人民群众多元参与、协同推进。我省要不断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适当转换角色,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强化多样化供给方式,使政府由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安排者”转换为“合作者、引导者”,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协调”的多元化协同供给体系,不断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优化供需结构。最后,要创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运行机制。基于统筹协调、财力保障、人才建设、多元供给、监督评估五大基础机制,结合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相对贫困治理政策,不断创新、细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机制,推动定向援助、对口支援等协调帮扶机制,着眼于提升省内均等化水平、城乡发展等关键点,重点关注陕西脱贫地区、偏远山区以及人民群众迫切关心和需要解决的社会公共服务问题,从机制上确保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落实。
提升基于共同富裕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立足共同富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政府不断提升基于共同富裕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保障全民共享、精准供给。首先,要努力解决基础教育服务的差距问题。要进一步统筹基础教育公共服务资源,建立基础教育投入长效保障机制,持续加大偏远地区、脱贫地区基础教育资金投入、设施投入、人才投入,充分发挥陕西教育大省优势,鼓励西安丰富的人才资源向教育资源稀缺地区流动,不断提升弱势区域发展的人力资本水平,缩小区域差距。其次,要重点解决基本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问题。要做好全省层面筹资机制、待遇保障、经办管理等方面的合理分配,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城乡保障水平。要完善以低保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弱势群体福利体系等,不断补齐社会保障体系短板。最后,要加快解决省内流动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问题,让更多外来人口和流动人口共享经济发展成果,需不断推动省内公共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的统一衔接,努力促进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乡村人口与城市人口同等享受优质的公共服务,打破户籍制度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差异化束缚,将优质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推动省内劳动力要素自由流动,有效满足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务需求,真正实现城市发展的共建共享。
优化基于共同富裕的基本公共服务反馈机制
立足共同富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关注政府的供给规模与速度,更要确保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到位、优质有效。首先,要将人民需求作为丰富公共服务内容的关键导向。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的互动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统计监测体系构建,通过大数据分析、信息挖掘、民意调查等研判人民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变迁与趋势发展,以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可及性、有效性和均等性,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其次,要将动态监测作为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要充分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基本公共服务智慧化监督平台,推进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动态监督。要构建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标准体系、质量控制体系、质量评估体系和质量改进体系,及时自我监测政策目标达成度、政策执行有效度,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最后,要将多方评估作为考察公共服务效益的有力补充。要立足区域视角、城乡视角、供需视角与多方位效益,构建公众评估、自我评估、第三方评估等多方评估体系,通过对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低效率、偏差问题进行动态精准整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有效闭环,实现公共服务质量与社会效益螺旋式上升,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