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榆林考察调研期间,走进了杨家沟革命旧址。
革命旧址的几孔窑洞,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时居住较长时间并于1947年12月召开“十二月会议”的地方,也是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写就《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影响历史走向的“曙光就在前面”的号召声也是从这里传向全国。
转战陕北是中共中央根据当时形势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转战陕北临行前,毛泽东对前来送行的西北野战兵团的领导干部们说:“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事实有力地证明了毛泽东同志判断和决策的正确性。转战陕北这一战略决策有力推动了各解放区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为全国提前解放奠定了基础。
74年后,也是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仔细端详“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路线图”:
“中国革命必然胜利在这里就能找到答案。”
是的,在这里,我们找到了信仰、信念、信心;在这里,我们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在这里,我们找到了党的百年历史中的精彩华章。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不断发展,我们迎来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同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这一答案也为中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
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启了历史新纪元;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和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应时代之变迁、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百年历史昭示我们,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当前,历史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奋进新的征程、开创美好未来,更需要我们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要深深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伟力和实践伟力,自觉用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全面具体地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光芒照耀陕西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