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为友的爸爸
打印

我生在陕北长在陕北,从小到大让我映像深刻的事情是:我们那一旦有人家给儿子说媒介绍媳妇,面临选择时,你就能听到这样一句话“捉狗看老狗”,这句话意思是,如果你家里要养一只小狗,那么在选择小狗之前一定要了解一下小狗妈妈的品质性格。就是说在选择未来儿媳妇时也一定要了解未来亲家的家庭情况。其中未来亲家家里人的为人处世是最被看重的。对家风家教的看重远超过家庭经济状况。如果谁家能结一门家风正家教严的亲家将会成为十里八乡人们艳羡的对象。整个地区重视家风家教,这个地区的每家每户自然就都重视。

自古道:家国无小事,不学礼,无以立。家风是中华文化的缩影,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的接力棒。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并能引导个人积极向上的一股无形的道德力量。

家风无影无形,潜移默化地规范、熏陶与培养着家人的行为,指引着人生的航向。每个人立于世,都有着自己的家风。在我的脑海中,始终存有我的家风。说到家风,不得不提起我的父亲。父亲是朴实的农民,他诚实、正直、善良、好学。尤其是好学对我影响深远。他在闲暇时间总会拿起书本,认真阅读。可能因为他读书的原因。他在教育我们兄妹的时候总能润物无声,有时候我觉得他就是教育家。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在家里和小伙伴玩过家家。小伙伴属于见多识广组织我们玩“日本占领中国游戏”,当时我对这个完全没有概念,只要大家都投入就觉得好玩。我爸爸看到后把我拉到他身边让我坐在他腿上,给我们讲了中国和日本打仗的历史。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爸爸当时告诉我们日本的地图像一条蚕,最初我们中国的地图像一片桑叶。这条蚕贪得无厌把桑叶吃成雄鸡模样,雄鸡一口就把蚕吃掉了。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参与过这个游戏,内心恨透了欺负过中国人的日本人。这成了我的爱国教育启蒙课。也让我早早开始思考国家与个人的关系。

我上初中那会《智慧背囊》是同学们最爱的读物,我也喜欢读,有一次读到一篇文章引发了我的深思“一个中国富豪在外做客,因为聊得太久错过了回家的时间。当时处于战争时期。到了晚上十点必须有通行证才能过了岗哨。当富豪正在犯愁时,他看到了不远处的日本艺伎,富豪灵光一闪花钱找了一名艺伎顺利通过岗哨。原来宵禁对象不包括日本人,日本人可以自由通过。”刚读完故事我觉得富豪真是太聪明了,但转念一想我就开始疑惑,艺伎地位远不如富豪,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这个故事带来的疑惑一直萦绕在心间。有一天我终于想通了,他两人背后的国家的强弱不同,日本女艺伎虽然个体身份卑微,但她在国际上能被尊重被认可是因为她背后有个强大的国家。那位中国富豪他个人很成功,但他的祖国在当时比较弱小因此他才在国际上得不到尊重。这样的思考也让我早早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一定要自强不息。当我在面对“集体与个人”抉择时我坚信“个人服从集体”是正确的。只有集体强大了,个人强大才有意义。

爸爸因为爱读书的缘故他总是那么的淡然,无论世界如何喧嚣,浮躁。他总能不紧不慢的过自己的日子,他也希望我能读书不辍。我上班后有一次暑假回到家里。习惯性在午睡起床后一边读书一边练习写字。我爸看到后笑着直夸:“你上班了,还能做到认真读书非常好,要是我的四个孩子都像你一样,放下手机认真读书就好了!”爸爸的眼睛里闪着光,他的表情和语气让我非常感动。

如今我也成了妈妈,在教育孩子方面不由自主的就把父亲当年对我的教育用到孩子身上。我希望孩子爱阅读每天陪他读书。遇到教育问题时也不由自主用爸爸的处理方式 。小时候背课文我跟我爸说:“我背了好久了,记不住啊!”我的潜台词是:我尽力了,你别管了。我爸没接我的话。反问我:“你看咱们村那个憨憨(智力低下的人)能认得他娘老子(爸爸妈妈)不?”我不假思索的回答:“那还能认不得嘛?肯定认识么。”我爸接着说:“他天天见他爸妈,见了上万次了,所以他认下了。”我爸没有再说什么,我知道他的意思了,从此再也没有说过记不住的话。我把这个对话改编也传承给我儿子。中班第一学期开始近一个月来,我发现孩子学过的英语一问三不知(夸张说法,比起从前差很远),学过的围棋也不能对答如流。孩他爸说娃反应慢了,我也有同感但我不愿意承认是反应慢。晚上带孩子看他同学发的英语作业,看到其他孩子的爸爸妈妈给孩子画画,拿出实物帮他记忆。我瞬间明白了娃最近这种表现是什么原因,他爸很忙好久没有回家,一回家就跟他聊围棋下围棋,上课前检查作业,不对了就对他一顿吼。而我也好久没有看到实物就联系他学的英语,也没有带他练习。倒是养成了发作业前问什么他回答什么的惯性,当他回答不上来时首先就觉得问题出在他身上。好在我不愿意承认他反应变慢了。找到原因后早上走在路上跟他联系实物说英语单词。他给我说:“妈妈,我感觉有些事我记不住。”我反问他:“你能记住妈妈吗?”他说:“能啊”我问他:“你知道你为什么能记住妈妈吗?”他没回答,我接着说:“因为你天天见妈妈啊!那些你觉得记不住的东西是因为你没有天天见他啊!我们以后有空就跟他们见见面好吗?”

爸爸用他的言行告诉我: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惟文有华,秀于百卉。无论是扛着锄头还是手执粉笔,都应该与书为友。(金台区纪委监委驻教体局纪检监察组)


上一条:“爱”的叮嘱 ——写给大学刚毕业女儿的一封信
下一条:一尊铜佛像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