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一只铝制军用饭盒,是解放宝鸡时借住在家里的解放军留下的。有关这个饭盒的故事,父亲讲给我,我讲给孩子,传承了三代人。
1949年,父亲8岁。那年盛夏,家乡凤翔县柳林镇来了一支解放军队伍,消灭掉国民党部队后,有一个连队住在我们村上。休整期间,部队帮乡亲们割麦子、碾场。当时父亲家有五六十亩山地,只有爷爷一个主劳力,部队了解了情况之后给父亲家中派了一个班的战士帮忙夏收,晚上他们住在父亲家的屋檐下。爷爷专门腾出一间屋子让战士们住,可他们却说“部队有纪律”,仍固执地睡在屋檐下。
麦子收回来,碾打好后,部队要离开了。乡亲们很是舍不得,纷纷给战士们送东西。当年收成好,爷爷也捐出了5担麦子。为了表示感谢,连长送给爷爷一个崭新的铝制饭盒。爷爷全家都把它当成宝贝,小心翼翼地摆在正屋的桌子中间,每次家里来客人爷爷就骄傲地讲这个饭盒的来历,引得来客羡慕不已。父亲看到爷爷对饭盒如此珍视,自然而然地也把饭盒当做宝贝,因为这个铝饭盒承载着一家人乃至一村人对那支队伍的念想。父亲看着解放军帮助村民干活却不打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知道了“共产党”“马克思”“人民子弟兵”,知道了“延安”“宝塔山”,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很大,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只有“共产党”“解放军”,尤其“共产党”三个字,在父亲心里扎下了根。
怀抱着最初的梦想,父亲读书期间一直念念不忘要入党。毕业回乡后便迫不及待地向村支部、乡党委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被组织接收后,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年轻党员之一。
等我们兄弟姊妹们出生后,父亲一有空就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这个军用饭盒的来历和故事。在父亲的口中,解放军、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在我们心里扎了根,伴随我们成长,成为我们全家人的精神丰碑。父亲还常常告诫我们做人要老实、做事要踏实,在顾好自己小家的同时,还要心中有国家、民族和人民群众,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为之人。
这个军用饭盒的故事,激励我们成长。我的哥哥考上大学,光荣入党,在他的岗位做出了骄人业绩。我入伍当兵,加入党组织,多次立功受奖;转业到宝鸡日报社后,先后在编辑、记者岗位工作,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新闻作品3次获陕西新闻奖。
我的孩子懂事后,我常给她讲军用饭盒的故事,这个故事成为“老韩家风故事”中的必讲故事之一。通过这个故事,孩子了解了我们家庭传承几十年的家教习惯,知道了“共产党”“人民子弟兵”,爱党爱国的情愫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饭盒的故事和故事承载的信念已融入我们每个家庭成员的血液中,渗入进了家庭生活的细枝末节里,指导着我们做人做事。(宝鸡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