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小家庭都是社会的一个小细胞。一个家庭有良好的家风,就好比是有一个最优秀的老师在引导教育人,它一定是在潜移默化中伴随一个人的成长、成熟,从而成为一个影响家庭和社会的正能量的人。一个人如此,一个家庭如此,已然是家风这把诫尺,时刻在衡量着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从而形成一种自然、一种习惯,也就成为做人、做事的规矩,我的理解,这就是家风。
我出生在一个小山村,学校毕业回乡工作,从心里面就一直没有离开过我梦牵魂绕的小山村。因为,那里有我的父母,有我的家。无论走多远,也不管离开多长时间,我内心深处,家就在骨髓里,无时不与我同在。不仅是因为我的小山村山青水秀,村风淳朴厚道;也不仅是小山村的四季不同风光的静美,父辈们勤劳善良;更是因为我的父辈们在这样的小山村里,息息涵养,并一直延续形成的一种家风家规,自然而然地凝聚着我们的小家每一个人,它用勤俭串起和乐、善良,用爱心筑就小康而温馨的小家,用自然、淳朴普奏人间深情乐章,把盛满亲人爱的旋律无声地播撒到家人的心田。
干净整洁廉以持家。从我记事起,我的家就很干净整洁。父母养育我们姐弟四人,那时候,家里人多,房子小,都是土房土院子,家里桌椅衣柜一应家具都是父亲自己打制的,看上去朴素的有点老旧,但我们都很喜欢。父母总是每天清晨就早早起床,被褥被妈妈叠的四方四正,像个豆腐块,上面再盖上妈妈最好看的一块布单,床铺也用自家扎的高粱笤帚扫的平平展展。桌上的物品时刻摆放整齐有序,妈妈三下五除二就用鸡毛弹子把桌椅清理的一尘不染,擦得铮亮。爷爷每天早上总是在地上洒上清水,把家里的角角落落都要扫一遍。还没有上小学有我,也学着爷爷的样子,拿起笤帚用力扫起地来。爷爷笑我说:给灶爷画胡子呐!我笨拙的抡起笤帚东一下,西一下,扫的灰起尘落。最后在爷爷的监督下,一直扫到门口。二姐拿来铁簸箕清理了垃圾送出屋后。当第一缕阳光照在我家和院子里时,我的父母就早已完成庭院洒扫,家是那么的干净,明亮,舒适,光洁的土院子,清新的空气,总是让人迷醉。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我和姐姐弟弟也不知何时就加入到每天清晨的洒扫队伍中,全家齐动员,乐而有为。这种卫生习惯一直到现在,影响着我们姐弟,我们自己的孩子也早早地养成了干净卫生的好习惯。妈妈还经常教育我们,不要浪费粮食。小时候,我们姐弟穿的衣服,都是妈妈用粗布自己缝制,一年只要有一件新衣,都是特别高兴的事情。衣服少而简单,但我们总是洗的干干净净,即使退了色,我们也一样爱惜,穿的整整齐齐。这些习惯,在后来我们成了小家以后,仍然在孩子们身上延续,孩子们也是不攀比,不讲牌子,有衣穿,穿干净就好;不挑食,不浪费,不乱花钱,节俭习惯顺其自然。
勤劳善良厚道是本色。我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在农村生活了大半生,与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他们年逾八十高龄时仍耕作不辍。总要种上一小块玉米,常年蔬菜瓜果不断。他们每天守望着收获,尽心的像伺候孩子一样精心除草,搭架,忙碌着每一天,天不亮就起床到地头转转,这块菜园儿该除草了,那片洋芋该起挖了,挂着红须的玉米嫩粒要饱满了……父母把土地总是侍弄的清清爽爽,一片片,一行行,杂草不生,长势喜人,丰收在望。除了种地,我的父母还在房前屋后栽种了桃树、梨树、杏树、樱桃树、苹果树……最多的是核桃树。于是,父母脸上成天挂着满足的笑容。于是,我们兄弟姐妹的餐桌上就吃上了新鲜的蔬菜,嫩绿的线辣椒,又红又大的西红柿、豆角、茄子、葱、蒜……还有香甜的玉米棒子。于是,我们的老邻居们总是会吃上父母种的几把春韭、一篮子新土豆、一兜红桃子……母亲总是说:“地闲了多可惜。这么好的地,闲一茬就把地撂荒了,种一茬庄稼,啥都有了,多好啊。”父母在闲暇时,自己会蒸一些面皮,做些小吃,未吃之前,先让我给邻居们送去一些,树上果子熟了,总是先给邻居送些尝尝鲜,孩子们总是爱到家里来玩,父母总有好吃的塞到他们手上。记得有一次,下雨天,母亲有时间,又蒸了面皮,让我给李家婶送去,由于人小,路滑,半道上,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把小一盆面皮全扣在了雨水里,那天我吓哭了,回家不敢说。母亲又把家里蒸好的面皮自己再送了去。还有一次,一家四口河南逃难的,到我家门口实在走不动了,坐在大门口,男的挑着一个担子,两眼无神,沉默无力,身边跟着一个两三岁的小女孩,面黄肌痩。更让人揪心的是那位母亲,痩弱不堪,衣不遮体,怀里还抱着一个婴孩,孩子吸允着干瘪的奶头哭闹不止。父母看到后,赶紧拿来吃的,端来开水,拿来了衣服和旧鞋子,让他们穿上衣,不再光脚。母亲又做了饭,让他们一家饱餐一顿。夜晚,又给他们铺了床铺,留他们住了一宿,第二天,吃过早饭,父母又特别给他们装上一些干粮,挑选了几件能穿的衣服带上,还不忘给送一上把雨伞。一家人缓过了劲儿,千谢万谢才离去。这件事情对我印象很深,从此善良根植于我们心中,也使孩子们自小便存善心,无论遇到什么情况,该出手时,我们会第一时间出手相助,已成为一种自然。
长幼有序尊老爱幼成为典范。我的父母年轻时都是村里的干部,为大家忙碌不停,也为小家操碎了心。家虽不太富裕,但全家相亲相爱,其乐融融。
那时我的爷爷健在,他身躯高大,是一位倔强的白胡子老头儿。母亲每次做好饭,我们姐弟就帮父亲摆好桌椅,争相端上饭菜,等爷爷坐在正中位置,我们才依次坐在父母身边,爷爷动筷子,我们才能开吃。我们姐弟都争着给父母盛饭。父母教育我们,有客人来,就不能上桌吃饭,要给客人让坐、端茶、端饭。爷爷每天吃过饭,抽好烟,等太阳出来了,就替队上放牛,有十几头。冬天冷,就在院子边的平地里给牛扔些干玉米草,一群牛在阳光下吃的认认真真。爷爷坐在草垛子下,给我们用玉米杆编蚂蚱、风车玩。太阳白晃晃地照耀着场坝,照在草垛子上,我和弟弟这时就坐在爷爷身边看着爷爷编,风车在阳光下呼啦啦地转个不停,我们的欢乐在爷爷舒展的脸上舒展。
后来,我们长大各自成家。孩子们放暑假,都回到家里,父母亲成天笑的合不拢嘴,张罗着给孙子们做好吃的。孩子们可忙活了,吃不够,玩不够,闹不够。父母这时就总是坐在院子里看着孩子们打闹,欢乐地笑声在大山里久久回荡,他们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小时候的事来,才深切地感受到,父母亲的天伦之乐,就是一家人的团聚,是儿孙们不离不弃的左右陪伴,这是人世间最简单的、最淳朴的亘古不变的情素,是自然而然的回归、亲近温暖、如饮甘饴,而这一点常情却在一代代传承中更迭,不变的永远是父慈子爱,和谐有加。
言传身教是真爱。父亲母亲都是党员,年轻时,父亲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母亲是村里的妇女主任,两人整天为村里的事忙前忙后。党员会议一定要参加,村里人家有大事小情,父亲母亲都去帮忙张罗,忙好几天。在父母的影响和带动下,我们姐弟自小也乐善好施,一致受到乡邻的好评。弟弟小时候刚上一年级,在去学校的路上,遇见村里的一位大婶一个人吃力地拉了满满一架子车粮食要去五里路外磨面,弟弟就一路帮着推车,帮她送到磨房,才去上学。那位大婶见人就夸弟弟懂事。我们工作后,我和弟弟也都入了党,成为单位党员骨干。母亲总是说:“给人帮忙就是能给人做点事,人家遇到事情,有难处了,能做就多做些”。最让我们为父母骄傲的是,在今年建党100周年举国喜庆之日,我的母亲也被党组织隆重授予“光荣在党50年”,颁发了荣誉证书和纪念章。母亲笑得是那样的开心,我们全家人为母亲骄傲和自豪。家里入了党的孩子们也骄傲地说:“我也是党员!”儿子说:“我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争取成为党组织一员。”
父母就是用淳朴、善良、勤俭、坚强和乐观上进,言传身教,教会我们做人、做事,让我们独立社会,做有益于社会的人。我们的父母用朴素的家风,点滴成河博大的爱滋养了我们,让我们懂规矩,增长见识,回报社会。
如今,我们姐弟传承着父辈的家风,个个努力工作,精心地经营自己幸福的小家,悉心教育好子女,孩子们上大学、入党、参加工作,个个表现突出。每逢节假日,我们都像是南归的候鸟,不约而同带着孩子们飞回老家,接受父辈们家风家教的熏陶和洗礼。八十高龄父母仍然劳作不辍,一生实践着劳动光荣职责。他们常常告诫身边的人: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共产党领导的政策好,要感谢共产党啊!人要知足啊!他们一生用双手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快乐着劳动带来的快乐。
今天,父辈们聊以自慰和骄傲的,正是我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是他们一直以来谆谆教育的期待的结果,也是普通家庭朴素家风使然。我们的今天,是孩子们的明天,家风代代相传,长江后流推前浪,相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凤县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