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位于旧时陈仓道三岔驿上街,面南台山,横亘五间,青石廊缘,地铺方砖。日隔久远,唯记房脊屋头蹲张口兽一只,凡过往生人,皆抬头侧望,他却任风雨阴晴,寒来暑往,独独稳坐,静静傲首眺视于山墙之边。汶川地震,屋漏严重,不得不拆,无意间在主梁里得一文书,记载清道光年间修建,真可谓“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随后,“扎势”的张口兽被扔至屋后,偶尔略过一眼,那巨口都已钻满青苔。他终究与历史的洪流,天地的变幻相离散。然老屋藏一古匾,却留存至今,其长六尺一寸,宽二尺八寸,蒲木未漆,朴素简明,上书四字——“克笃前烈”,颜体榜书,刚毅端正。
初识这匾,还是刚认字时,被我于阁楼偶然发现,积尘一指。问父亲,“这个ke-ma-qian-lie是什么?”父亲纠正道:“ke-du-qian-lie,原来是厅堂神桌上挂的先人案子,后来被专门藏在楼上”。我又问道:“‘竹马’原来读‘笃du’,是什么意思啊?”父亲答道:“我只念过三年书,不懂,但你爷给我说是要跟着先人学,这是家训”。我依旧不懂。
毕竟,人若心怀疑问,就似鼻中微垢,虽不碍事,亦总有不快。一天,实在忍耐不住,百度一下,原来:“笃”造字本义是给马嘴套竹笼,使其凝神专注。“克笃前烈”出自《尚书·周书•武成》:“公刘 克笃前烈。”
“克笃前烈”何以被奉为家训?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孟子善于独立思考,具有很强的怀疑批判精神,他能从《武成》一篇中汲取“二三策”,可见这“二三策”绝对不同凡响。但孟子的“二三策”具体是《武成》中的哪一句?自古未有定论。经查阅,被后世儒家奉为圭臬,并被作为家训历代传承的“克笃前烈”四字就出自此篇。由此可以推测——“克笃前烈”应该是孟子认同“二三策”中的一“策”,后由其门生学习传承,最后随着儒学的发展普及,到达了传世家训的高度。也就是说,“克笃前烈”最早见于《尚书》,发展为家训可能得力于孟子的肯定。
“克笃前烈”究竟何意?
《孔传》将“笃”作“厚”解,意为能厚先人之业,也就是能重视先人的功业。我浅薄的认为,将“笃”回归本意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这条家训。“笃”字实乃家训“克笃前烈”的精髓。“笃”的象形字本意是马嘴套竹笼,使其凝神专注。所以,“克笃前烈”的意思是能够像嘴套竹笼的马匹一般,凝神专注于前人功业(并奋力前进)。
《史记•周本纪》记载,公刘是后稷曾孙,公刘的祖父不窋失去农官之职,于是逃奔到戎狄部族地区(现今河北、山西、陕西和河南西部等地)。后来公刘即位,虽然处于劣境,但继续从事后稷的事业,凝神专注致力于农业。《诗经·大雅·公刘》详细描述了他率领族人由邰(现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迁豳(现今陕西郴县),让外出的人有资财,定居的人有积蓄。民众仰仗他过上好日子,各族人感念他的恩德,大多迁到这里,拥护和归顺他。
公刘正如一匹笃行之马,牢牢戴上品德“竹笼”,未曾贪图享乐,而是抵御各种欲望诱惑,凝神专注,全力投入其先烈开创的事业,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仍勤劳为公,艰苦创业,笃定前行。所以他得到“笃公刘”的美称,周朝才由此兴起。
上述论条,深挖几遍,仍未全懂,就赶上夏收。一天,赤日当空,父亲和我在地里割麦,盖塄边,收割机割不到,倒也不多。我曲腿弯腰,父亲伸腿平坐,爷父二人在这地里边割边聊。为显摆,向他谝了谝家训的梗。父亲没多说,只说他老了,想让我在这块地撒上点黄豆,秋末了还能收上一茬,还有就是让我将匾重新挂回客厅正堂。我随即答应。
第二天一早就开始挂匾,新居建成已历十数载,旧物重拾,突感沉重,连挂带钉,汗流浃背。下午种豆,倒也轻巧,黄豆一撒,土地一翻,妥妥了事。当天晚上,做一怪梦,梦见变成一只野兔,钻到葱葱茏茏的黄豆地里,不停地埋头偷吃。慢慢的,露水渐生,浑身湿潺,一个抖擞,立耳挺腰,抬头环顾,东方微微泛红,大地一片生气。
或许,地就是匾,匾就是地。(党风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