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庆元,1917年出生于陕北米脂县。1937年前往延安参加革命,被安排在中央军委警卫营三连三排七班,负责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的警卫任务。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退伍,在延安从事土地改革工作,后辗转西安、绥德、韩城、商县(今商洛市商州区)、柞水等地工作。1981年,高庆元离休,2017年3月逝世,享年100岁。

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一条河流,那么高庆元的人生可以称得上波澜壮阔。
从十六七岁为地下党组织放哨,到20岁来到延安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再到扎根基层建设新中国,他早已将人生融入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汇入党和人民事业的浩瀚海洋。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盛典纪念章、“献给共和国创立者”纪念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又是一年清明节,高水战拿出那个装着父亲一生荣誉的茶叶盒,抚摸着一枚枚闪光的纪念章,父亲的话语又回响在耳畔。
那是20世纪初的陕北米脂,恶劣的自然环境加上盘踞一方的军阀、土匪让百姓饱受苦难,但这片土地上的革命烽火却在熊熊燃烧,映红了少年高庆元的心。
1935年,中共陕北省委书记、省苏维埃政府主席马明方经常组织同志们在姜兴庄秘密开会,放羊娃高庆元就在外围放哨。有一次国民党部队快要包围开会的地方了,警觉的高庆元发现后赶紧跑去送信,大家立刻从大烟囱里钻出去,避免了伤亡。
那时,国民党在米脂县招兵,只要报名就给发银圆和粮食,但家境贫寒的高庆元丝毫没有动心。
“共产党是为穷人打天下的,是咱们的大救星,要跟着共产党走。”怀着这个朴素的想法,1937年在地下党组织的护送下,他和村里的18个小伙伴一起去延安参了军。
在延安,高庆元被编入中央军委警卫营三连三排七班,肩负起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的光荣职责。在高庆元的记忆中,毛主席随和又亲切。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的主要武装力量开赴前线,警卫营的任务也愈发艰巨。有一次,高庆元所在的三连接到一个押送日本战俘的任务。途中,3名战俘趁战士们在河边洗脸时抢了枪,一名战士不幸牺牲。高庆元和大部队闻讯立刻赶去增援,最终在一个山洞追到了战俘。
“打仗,我们有老百姓送饭,他们没有。”后来提起这事儿,高庆元的语气中满是自豪。
1940年,高庆元执行了一次惊险万分的任务。当时,高庆元等6人刚刚把抗大干部护送到洛阳,还没来得及休整,上级又安排他们护送周恩来和林伯渠从西安返回延安。但一大一小两辆车行至洛川时被国民党的部队拦住,经过一天一夜的艰难谈判,国民党的部队同意让小车先走,大车则扣留在洛川。小车载着首长顺利通行后,高庆元和战友们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连长告诉大家,要是等到晚上9点还走不了,就突围。大家都做好了在突围中牺牲的准备,好在有惊无险,晚上7点,大车终于被放行了。
在抗战相持阶段,日军的“扫荡”加上国民党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在物资供给上遇到极大困难。党中央决定自力更生,生产自救。警卫营中,有许多像张思德一样的战士冲在了大生产运动的第一线,高庆元也是其中之一。
延安的冬天漫长又寒冷,延河结着厚厚的冰。高庆元经常要和战友们冒着风雪严寒徒步百里,把南泥湾烧制的木炭背到延河边的集市上跟老百姓换小米、南瓜。有时候木炭迟迟换不出去,高庆元就得在寒风中多挨些时间。
1942年,高庆元响应党中央提出的精兵简政政策,脱下军装转入地方工作。
参加沙家店战役、组织土地改革、进入地方干部训练班学习税收知识、在黄河边收缴大烟土、随军解放西安接管财税工作……高庆元用他高涨的工作热情为新中国的成立添砖加瓦。
1961年9月,一纸任命书让不惑之年的高庆元与柞水县紧密相连。在这个秦岭深处的小县城他一待就是20年,深度参与了该县手工业从无到有的艰苦创业之路。“父亲是有机会调走的,但他却说‘国家让我去哪儿就去哪儿,柞水建设需要干部’。”小儿子高水战说。
1938年,高庆元和在延安保育院工作的姜宝玉结婚,婚后二人共生育了6个子女。孩子多负担也重,他俩的工资就显得捉襟见肘。
“父亲就爱吃捞面条,拌上点儿猪油就很满足了。”在高水战的印象中,父亲生活很简朴。
好在孩子们都很懂事,早早就当起了家。大一点的孩子围着锅台做饭,小一点的孩子就负责烧火,一个带一个,高家的6个孩子都学会了做家务,虽然清贫但幸福。
为了多赚点钱,姜宝玉不仅在副食品公司帮厨,还给招待所洗床单、给税务局洗工作服、帮粮库“倒仓”。这个陕北女性用一双勤劳灵巧的双手默默支持着丈夫,养育着孩子。
那时粮食定量供应,为了让一家人吃饱,姜宝玉会把家里的白面拿出去换成苞谷面。“1斤白面可以换3斤苞谷面,即使这样,母亲也总是把干饭捞给我们,她吃稀的。”高水战说。
到了1970年,组织调高庆元任县委招待所所长,级别高了,工资也会相应提高,但他却把调工资的机会让给了所里的厨师,“他家是农村的,更苦。”
父母的勤劳、正直、善良也成了子女们的成长密码,指引着他们迈过人生中的沟沟坎坎。
1991年,高水战的妻子下了岗,两个孩子还在读书,一家四口只有高水战一人挣工资,入不敷出。
“一直借钱也不是办法,还得靠自己。”打定主意后,1998年,高水战支起了一个小吃摊。每日凌晨四点半,高水战就起床蒸凉皮、备配菜,和妻子一起把车推到摆摊的地方,他再回家换上西装皮鞋,赶到单位上班,就这样坚持了6年。
高庆元的6个子女中,有的在基层派出所工作,有的是普通工人,他们在和平年代靠勤劳的双手努力经营着自己的小家。而今他们都已退休,过着平静、平凡的生活。
1981年,高庆元在柞水县饮食服务公司党支部书记任上离休,按照地方企业退休干部的待遇标准领取退休金。根据政策,高庆元属于抗日战争前期参加革命的干部,应该享受厅局级待遇。直到高庆元80岁那年,组织部门查阅档案才纠正了这个错误。
有人劝他,“这16年下来差得可不是一点钱,得要求补。”但高庆元却摆摆手,“和我一起到延安参加革命的18个伙伴,新中国成立时只剩下了4个人,我已经很幸运了,还计较啥,不能再给组织添麻烦了。”
因知足,故常乐。到了晚年,高庆元的身体一直很硬朗,儿孙们时常见他都是笑呵呵的。
2015年9月1日上午,组织给98岁的高庆元送去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这天晚上,他戴上老花镜把纪念章看了又看。
因为早已退伍,高庆元没有了军装,但他找出了一件体面的黑色大衣,将这些年组织送来的一枚枚纪念章郑重别了上去。9月3日上午,高庆元就穿上这件大衣,坐在沙发上观看电视里的阅兵仪式。
“我能活到现在真是不容易。”“你们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要学会感恩。”……高庆元边看边嘱咐家人。当第一方阵抗战老兵的车辆开过天安门广场时,高庆元想到了九死一生的战争瞬间,想到了艰苦的延安时期,也想到了牺牲的战友。
2017年3月,高庆元弥留之际还不忘告诫家人:“不要给组织提要求。”
那段时间,24岁的高宁颢一直陪在爷爷身边,这也是他第一次静下心来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那是一段高宁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那是历史课本里的章节,也是电视剧中的场景,更是爷爷的青春。”
人生倏忽百年,山河万古长青。在这漫长与短暂的交错间,高庆元将自己的生命价值在时光中沉淀、在历史长河中闪耀。
而对于家人,高庆元是力量之源也是温暖灯塔。高水战家的客厅里摆放着一个长方形的玻璃相框,相框内从左到右依次是高庆元的军装照、高水战年轻时的证件照以及高水战两个儿子的合照,影像将三代人定格,但一脉相承的精神力量却在流淌。

颁发给高庆元的“献给共和国创立者”纪念章。武利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