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陕西是科教大省,要把科教优势转化为推动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需要谋深做实政治监督。针对高校纪检监察机构在开展政治监督过程中,存在要求把握不准、抓手不够明确等问题,陕西省纪委监委积极推动各省属高校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上下更大功夫,把监督效果转化为加强对高校全面领导、营造风清气正育人环境、推进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
春光正好,西北大学与巴基斯坦喀喇昆仑国际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在地质灾害防治、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开展合作;
延安大学《中共中央西北局统战工作研究(1941—1954)》项目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实现了该校在此类项目立项零的突破;
榆林学院开设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人工智能知识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从对外交流到人才培养,从学科建设到科研创新,陕西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在省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需要风清气正的校园生态,这离不开强有力的政治监督。
2024年以来,陕西省纪委监委积极推动各省属高校落实“两个责任”,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上下更大功夫,努力把监督效果转化为营造风清气正育人环境、推进省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
政治监督不是空泛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实践的。找准问题病根,明确治理任务是加强政治监督的有效抓手。问题找得准不准、治理措施提得实不实,直接影响政治监督质效。
“我们结合监督检查、巡视巡察、审计监督等各方面情况,督促指导学校把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找出来,并对各高校拟订的治理任务选题进行多轮次审核,防止工作虚化泛化简单化。”省纪委监委第四监督检查室相关负责人说。
比如,作为西部唯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工科高校,西安工程大学在近些年存在科研体量相对偏小、质量不高等问题。在2024年度政治监督工作中,该校聚焦问题,锚定“以有组织科研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这一目标,积极探索项目管理、经费管理、绩效考核评价等机制,修订完善《关于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9项制度,加大“放管服”力度,赋予各教学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学校纪委跟进监督,查办了一起涉嫌违规套取科研经费案件,相关责任人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套取的科研经费被追回。针对这起典型案件,学校纪委协助学校党委指导各学院党委召开民主生活会,教育引导相关教师对照检查、剖析反思。
再比如,十三届省委第十二轮巡视时,省委巡视组向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精准指出了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未通过”背后暴露出的政治担当不够、工作作风不硬、缺乏主观能动性等问题。针对问题,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破题,坚持党建和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作用发挥不充分、党员干部在学校重大工作中攻坚克难精气神不足等发展瓶颈。2024年底,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学校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育人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政治监督正在通过明确年度治理任务的方式,向具体聚焦、向精准问效、向常态落实。
“双一流”建设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锚定“双一流”建设目标,把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作为治理任务,确定了16项重点任务。学校纪委成立督导组,督促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按照任务分工履职尽责,推动传统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升级改造,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培育新兴及交叉学科生长点,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这是陕西各省属高校立足“两个责任”同题共答、推进政治监督走深走实的一个生动例证。在陕西省纪委监委的统筹指导下,全省形成了省属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委书记、校长亲自抓,分管校领导直接负责,纪检监察机构监督推动的“一盘棋”工作格局。
高校辅导员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纪委组织相关部门扎实开展调研,将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治理任务,成立了由学院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工作专班,学院纪委研究制定了监督工作方案。1年来,工作专班在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打通辅导员发展通道、强化对辅导员教育管理等方面持续发力,形成了工作任务、责任单位、完成时限以及制度成果“四项清单”,确保工作落地见效。
“作为二级学院的‘一把手’,你对党建工作负有主体责任,应该提高政治站位,把党建工作抓实、抓细、抓到位。”2024年7月,西安体育学院党委书记和纪委书记分别约谈了同一名二级学院党委书记。党委书记和纪委书记“双约谈”是西安体育学院落实政治监督的有力举措。2024年,西安体育学院共“双约谈”7人,及时指出问题、夯实责任。
政治监督是一项系统工程,查找纪检监察机构自身存在的短板、弱项和不足,进一步推进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是提高政治监督质效的基础。
陕西省纪委监委指导各省属高校纪委在制定治理任务监督方案的同时,锚定提高“三化”水平目标,制定了强化自身建设工作方案,进一步提高正风肃纪反腐能力、依规依纪依法履职水平。
以省纪委监委向省属高校派驻纪检监察组改革试点为契机,驻西安理工大学纪检监察组全面梳理现有规章制度,起草、修订制度文件13项,不断规范派驻纪检监察组问题线索研判、案件审查调查、案件审理等工作流程,2024年,共立案3起,党纪处分1人,“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充分彰显。驻西安科技大学纪检监察组积极选派骨干力量到省纪委监委跟班学习、参与查办案件,锤炼问题线索处置、调查取证、谈话笔录制作等实战能力,持续提升干部纪法素养和监督执纪能力水平。
案件质量是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聚焦案件质量提升,西安外国语大学纪委打出了一套强基赋能“组合拳”。学校纪委对近年来处置的17件问题线索进行起底,对8起自办案件质量开展自查,针对发现的问题完善线索处置流程和工作机制,同时发挥“纪巡审”联动监督作用,进一步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为延伸监督触角,西安邮电大学在全校师生中选聘了24名特约监督员,要求他们对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进行全方位监督,对师生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及时上报,从而形成专职纪检监察干部、特约监督员上下贯通的监督体系。
强化业务培训,是帮助干部提升履职能力、增强履职本领的有效手段。西北大学纪委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搭建起“交流平台、展示舞台、比赛擂台”,推动教育培训由“单一式”教学变“人人上讲台、轮流当讲师”,通过案例分析、交流研讨、学习分享,使得纪检监察干部“自加压、自提升、自检验”。陕西中医药大学纪委通过学习培训、以案代训等措施,持续提升纪检监察干部查办案件能力。
通过不断强化自身建设,个别省属高校纪委不敢监督、不愿监督、不会监督的问题得到扭转。2024年,陕西省属高校纪委均已突破了“零立案”,有4所高校解决了“零留置”。
实践证明,做实做细政治监督是助推省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一剂“良药”,一批发展难题被有效解决、一批制度机制得到健全和完善。“我们将持续加强对各省属高校的督导指导,从更深层次、更高质量、更好效果上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陕西省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