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安红色家风馆。武利芳 摄
本 期 嘉 宾: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鉴往事,知来者,我们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不断增强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做到在复杂形势面前不迷航、在艰巨斗争面前不退缩。陕西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各地纪检监察机关是如何运用红色资源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记者采访了4位市纪委监委宣传部负责人。
陕西红色资源
种类繁多、底蕴深厚
记者: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请介绍一下当地代表性的红色遗址、革命故事或英烈事迹。
李陆林:20世纪30年代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铜川英勇开展革命活动,创建了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孕育形成了以“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顽强斗争的英雄气概、扎根群众的工作作风”为内涵的照金精神。铜川现有革命遗址80多处,其中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遗址众多,有薛家寨革命旧址、陈家坡会议旧址,此外还有雁门支队英烈纪念碑、中共红宜县委旧址、耀州区烈士陵园、陈炉红二方面军活动旧址、军台岭战斗旧址等一批红色资源。在照金苏区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无数坚持真理、不怕牺牲、不屈不挠、顽强斗争的革命英雄,有战死于薛家寨的陕甘游击队总指挥李妙斋、被叛徒残忍杀害的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主席周冬至等等。这些革命旧址和英雄事迹,是最宝贵的红色资源,是对党员干部进行党性教育、纪律教育的生动教材。
聂飞: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艰苦奋斗了13个春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延安革命旧址见证了我们党在延安时期领导中国革命、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每次来都温故而知新,受到深刻教育和启示。延安现有革命旧址44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6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37处;革命类纪念馆19座,馆(库)藏革命文物4.36万件(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3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9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6处。2021年以来,延安市纪委监委着手发掘研究延安时期中央党务委员会历史,找寻到了中央党务委员会旧址并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并以“旧址复原+辅助陈列”方式布展。位于杨家岭革命旧址半山腰的中央党务委员会旧址,见证了延安时期党的纪律检查工作从萌芽到发展的历程,记载了党在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走进旧址的3孔窑洞,能深切感受到当年党为维护自身纯洁性和战斗力所作出的努力,每一处细节、每一件留存物品,都在诉说着那段艰苦岁月里我们党管党治党的坚定决心和具体实践。
刘冲:榆林1924年就诞生了西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是西北革命的策源地,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主要活动区域,红色资源十分丰富。李子洲在绥德师范学校创建了陕北最早的党组织,绥德师范学校从此成为西北革命的活动中心,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习仲勋在榆林生活、战斗和工作了6个年头,提出“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为发展和建设陕甘宁边区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期间,在靖边召开小河会议决定刘邓大军向大别山区跃进;米脂沙家店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在佳县神泉堡发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在米脂杨家沟召开的“十二月会议”,向全党发出伟大号召:“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会议期间,毛泽东还给共产党人定下了“不做寿”的规矩:“就是全国解放了,党内也不可搞祝寿活动。”《东方红》从这里唱响寰宇,《沁园春·雪》在这里写就,无数革命前辈的动人故事在这里世代流传,留下了坚定信念、赤诚爱党,廉洁为民、不搞特权等崇高品质和精神遗产。
刘锐萍: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安康,以其险要的地势为红三军、红四军、红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师及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天然屏障。旬阳市红军镇,是全国唯一以“红军”命名的乡镇。1935年,红二十五军转战至此,指导员高中宽带领特务队二班14人留下阻击敌人,掩护主力部队后撤,高中宽和尚班长在战斗中光荣牺牲。战斗结束后,当地群众偷偷将两位红军烈士的遗体埋在了九龙山下的碾子沟内。为了纪念两位红军烈士,当地群众自发为其修墓、立碑、建庙、塑像,称之为“红军老祖”。90年来,当地群众始终保持着祭扫的习俗。这份朴素而深沉的情感,正是红军与人民血肉相连的最好见证。1976年,当地开始筹建红军纪念馆,后经多次丰富完善,如今馆内陈列着锈迹斑斑的大刀、泛黄的红军标语、磨损严重的草鞋,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1949年7月,解放战争进入到关键时刻,安康成为解放陕南和进入大西南的关键。我军与驻扎在安康城南牛蹄岭的胡宗南部展开拉锯战,此次战役的胜利有力配合了彭德怀指挥的第一野战军解放大西北陕中战役的全面胜利,让刘、邓的第二野战军顺利实现西南大迂回、大包围的作战战略。牛蹄岭战役遗址现在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课堂。
创新载体
让红色文化走进人心
记者:红色资源只有活化利用才能照亮现实、引领未来。在丰富传播载体、创新表达方式、确保红色教育入脑入心方面,你们有哪些做法和成效?
李陆林:近年来,铜川市纪委监委通过活化红色资源搭建教育载体,为廉洁教育注入红色动能。一是讲好主题党课,让革命精神直抵人心。市纪委监委加强与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沟通协作,把纪律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教学计划,依托照金红色资源打造“廉政教育微课堂”精品课程,开发《从照金精神中汲取全面从严治党力量》等党课,邀请老红军后代、党史专家组建宣讲团,用方言土语讲述革命故事,开办“红色讲堂”,让红色精神从史料文字变为鲜活故事。二是打造文艺精品,让红色故事焕发时代光彩。推动把廉洁文化建设纳入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整体布局,编辑出版图书《照金往事》《红日映照金》,推出红色剧目《红色照金》《红军小学》《锦阳星火》,电影《闪亮的军号》《夜宿梨树湾》,广播剧《寻找英雄郭正喜》等。三是丰富教育载体,让红色教育浸润日常。线下打造“重走红军路”体验项目,线上开发“云游照金”小程序,借助VR技术呈现相关遗址展品;在公交站台、社区广场设置红色故事灯箱,开展照金精神进校园活动,推动红色教育融入日常。四是推动廉旅融合,让红廉品牌辐射更广。以照金革命纪念馆为核心,串联中共红宜县委旧址等点位,打造“红色教育走廊”,形成“一日研学”“三日实践”等路线,与延安、庆阳等老区共建“红色教育联盟”,不断提升铜川红廉品牌影响力。
聂飞:延安市纪委监委注重从红色文化资源中发掘总结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历史经验,在红色教育中传承党的廉洁基因,激励党员干部廉以律己、无私奉献。一是深入推进中央党务委员会历史发掘研究及成果运用。通过搜集梳理延安时期党史资料,逐步厘清担负党的纪律检查职能的中央党务委员会的历史沿革、人员组成和职能职责,系统总结延安时期党的纪律建设、作风建设历史经验;组织编纂了《延安时期中央党务委员会历史研究》,为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和廉政警示教育提供了珍贵素材。二是高标准高质量创建廉政教育基地。按照“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展品丰富、陈列先进、影响广泛、作用显著”的标准,成功创建1个全国廉政教育基地、3个省级廉政教育基地,打造市级廉政教育基地22个、县级41个,形成具有延安特色、已成规模体系的廉政教育矩阵;组织编印《延安红色廉政教育基地》画册,系统展示市级廉政教育基地的重点展陈和革命先辈的典型事迹、廉洁故事,形成可移动、便学习的“活教材”。三是传承弘扬延安时期红色家风。建成延安红色家风馆,深入挖掘延安时期管党治党历史中的家风元素,集中展示延安时期102位革命先辈爱党爱国、廉洁奉公、从严治家等革命风范,将红色家风中的家国情怀转化为推进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的“活教材”。
刘冲:红色资源中的廉洁元素散落在纪念馆、书籍和无数革命前辈事迹中,只有把这些廉洁元素打捞起来,总结提炼成集人、物、事、魂为一体的廉洁文化体系,创新载体渠道,用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的方式直观地呈现在人们眼前,活化为可视、可听、可读的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才能使红色资源中的廉洁力量转化为党员干部崇廉尚德的行动自觉。近年来,榆林市纪委监委依托米脂杨家沟革命旧址、绥德郝家桥革命旧址等革命遗址,创建了20个廉政教育基地,将革命先辈严格遵守纪律的感人事迹和惩治腐败的典型案例作为鲜活教材,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教学研讨。佳县神泉堡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纪念地,也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训令正式发出地,我们认真研究阐释这些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将神泉堡打造成全市纪律教育的重要基地,大力挖掘党员领导干部不搞特权、不搞特殊的清廉品质,拍摄了《窑洞里飞出的训令》等微视频,给红色资源插上了数字化传播的“翅膀”,成为滋养初心、淬炼党性的生动养分。
刘锐萍:在活化红色资源、推进红色教育入脑入心方面,安康一直在进行多维度探索,将红色文化纳入廉洁文化建设和清廉安康建设重要内容。一是打造廉洁教育“实景课堂”。整合牛蹄岭战役遗址等8处廉洁文化阵地,串珠成线打造廉洁教育矩阵,通过沉浸式参观体验,引导党员干部从先辈舍生忘死、坚守初心的精神里感悟廉洁担当。今年以来,各级各部门组织参观学习超950批次1.1万余人次。二是艺术赋能拓载体。近年来,安康市立足并深耕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结合安康汉调二黄剧相继创作推出红色舞台剧《激战牛蹄岭》、现代廉政戏《一位母亲的遗言》,结合陕南民歌创作推出大型民歌剧《红军老祖的故事》,通过艺术的感染力与红色故事的穿透力,让党员干部以及广大群众深刻体悟共产党人不怕牺牲、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和赤胆忠心。三是将红色教育融入日常培训。常态化开展“红色故事会”“廉洁家风讲堂”等活动,邀请老党员、烈士后代讲述革命故事,增强情感共鸣。
深耕红色沃土
稳拒腐防变思想之舵
记者: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发挥红色资源优势,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李陆林:一是深化红色理论研究。聚焦照金精神构建系统化研究体系,组织专家学者分析革命时期的廉政制度与纪律建设,通过史料考证、谱系梳理,揭示红色基因与廉洁教育的内在逻辑,解析“坚定信念、不怕牺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精神内核的时代转化路径,精心策划红色文化与廉政建设课程模块,举办红色廉洁文化研讨会,形成“历史场景—精神内核—实践要求”的理论传导链条,为党性教育、纪律教育提供兼具地方辨识度与理论深度的鲜活教材。二是持续活化红色教育形式。依托红色遗迹打造更多特色鲜明的现场教学点,构建以“参观学习、课堂教学、现场体验、重走红军路”为内容的沉浸式教学培训体系。三是开拓红廉教育实践。依托道德讲堂、经典诵读、文化展演等载体,将红廉文化融入各类主题教育中,讲好战争年代革命先烈抵制诱惑、坚守信仰的故事,传播红色文化和廉洁理念,持续营造崇廉拒腐、尚俭戒奢浓厚氛围。
聂飞:今年上半年,延安市纪委监委按照十四届省纪委四次全会提出的筹办“延安时期廉洁建设”专题展要求,会同延安革命纪念馆等单位,集中力量推进布展工作。专题展聚焦党中央在延安13年间从严管党治党历史经验,通过系统梳理延安时期党内法规建设、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等内容,形成教育、制度、监督、惩处和作风5个单元展陈布局,是开展党性教育、纪律教育和廉政教育的新阵地。自7月10日开展以来,累计接待全市各级党员干部1.03万人次。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把用好专题展与常态化纪律教育结合起来,与正风肃纪反腐结合起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和延安作风。同时,持续推进中央党务委员会历史发掘研究工作,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分析研究党务委员会历史,撰写理论性研究成果文章,为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党的自我革命提供有益借鉴。
刘冲:发挥红色资源中的廉洁文化教育作用,落脚点要放在一体推进“三不腐”成效上来。要把解决人的思想问题作为根本着力点,增强廉洁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有效性。在深度挖掘本地红色资源中的廉洁元素时,注重体现故事性、实用性与吸引力、感染力,力求在多元化呈现中,提升与广大干部群众的互动体验,更好地传递廉洁文化信息,更好地增强对廉洁文化的认同感。比如,我们积极探索廉洁文化与陕北民歌、陕北说书的融合,创作了陕北说书《算好人生七笔账》《反腐倡廉为人民》,深受广大干部群众喜爱。下一步,将围绕精品内容和优秀平台两个核心,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将文字的严肃性、思考性、权威性和图像视频的便捷性、易懂性、灵活性结合起来,提升廉洁文化形象化、故事化传播能力。还要提高政治站位,从制度层面建立健全廉洁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体制、工作推进机制等,探索红色文化和廉洁文化市场化发展,让红色基因和廉洁文化焕发活力。
刘锐萍:一方面是继续深挖红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深入研究革命历史,挖掘其中蕴含的廉洁故事、廉洁人物事迹,把革命先辈坚定理想信念、严守纪律规矩、保持清正廉洁的事迹整理成生动“教材”,供党员干部学习;将讲好身边红色故事作为每年“全面从严治党”主题宣讲内容,通过情景剧、小品等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红廉文化入脑入心。另一方面是用好教育阵地,常态化开展活动。管好用好全市52个廉政教育基地和示范点,指导基地进行改版升级,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红色廉洁教育场景,组织全市党员干部分期分批实地参观,开展内容充实、形式新颖、扎实有效的廉政宣传教育和廉洁文化活动,让党员干部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先辈的廉洁风范,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