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土地原来都撂荒了,去年开始我们对土地进行平整、盐碱地改良,现在全部种上了水稻。我们将土地以每亩330元的价格流转出去,村民能够获得土地分红,而农业大户则通过规模种植和养殖获得了可观收入,同时也带动了村民增收。”近日,面对回访的榆林市榆阳区纪委监委干部,榆阳区上盐湾镇赵家畔村村委会副主任叶仲元说。
叶仲元所说的土地,是指近年来因土壤退化形成的盐碱地,这些地块有机质含量低、质地黏重、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养分吸收,农业生产效益较低,是农民口中的“赔钱田”。据统计,榆阳区此类土地有2.2万亩,主要集中在上盐湾、鱼河、鱼河峁等8个乡镇38个行政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
去年5月,榆阳区纪委监委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汇报,并督促区农业农村局扛牢耕地保护政治责任,牵头开展盐碱地综合治理,促进农业增产增效,严防土地撂荒。
经过各方充分调研论证,去年8月,榆阳区启动盐碱地整治项目,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改善土壤结构,推进机械化种植,并探索推广稻蟹、稻鸭、稻鱼、稻鳖等种植养殖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提升土地综合经济效益。
盐碱地治理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榆阳区纪委监委把盐碱地治理作为日常监督的重中之重,充分运用“室组地”联动监督机制,由相关纪检监察室统筹协调、驻区林业局纪检监察组巡回督查、乡镇纪委监察组蹲点督导,紧盯项目招投标、资金管理使用、工程质量、工程管护等关键环节开展监督。
“我们对监督中发现的突出问题,督促相关责任单位抓实整改、补齐漏洞;对背后的腐败和作风问题,从严从快处理,确保政策落实、项目落地、资金安全高效运行。”榆阳区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负责人刘瑞璇说,去年以来,累计开展巡回督查6轮次,推动整改问题9个。
同时,榆阳区充分运用村情信息员制度加强监督,而这项制度是该区纪委监委为加强村务监督而创新建立的,旨在通过在各行政村聘用一定数量的村情信息员来充实监督力量,促进村务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有效衔接,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在盐碱地治理工作中,村情信息员聚焦土地平整、渠道砌护、土壤改良等项目建设开展全过程监督,及时调解项目引发的矛盾纠纷,从源头预防工程质量问题与风腐隐患,确保盐碱地治理工程经得起时间和群众检验。去年以来,村情信息员累计报告、协调解决相关问题20余个。
在榆阳区纪委监委的监督推动下,各职能部门和乡镇、村(组)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和工程标准,联动发力。今年5月建成并交付盐碱地整治项目4850亩,其中3000多亩用于种植水稻和稻蟹养殖,预计亩均收入2600元,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前期盐碱地改造比较科学合理,也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下一步,我们计划推进盐碱地治理1.7万亩,使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让榆阳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榆阳区农田水利综合开发中心主任王惠说。
“盐碱地治理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也关系到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我们将继续加大监督力度,压实职能部门及属地责任,高质高效推进盐碱地治理,同时督促建立建管并重长效机制,保障农田建得好、管得牢、用得久,为粮食安全提供坚强纪律保障。”榆阳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