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奔涌东去,在潼关古渡甩出一道雄浑的弧线。站在陕西省潼关县寺角营村的坮塬上,黄河的壮阔尽收眼底。而在这塬上村落深处,总能看到一个身穿白大褂、肩背医药箱的身影,他就是刘永生,被村民亲切地称为“乡村120”。
从青春年少到两鬓白发,从赤脚医生到百姓信赖的“生命守护者”,49载光阴流转、12万次出诊,刘永生的足迹遍布周边100多个村庄。无论风雨寒暑、白天黑夜,只要一个电话,他就准能赶到。那个磨得发白的医药箱,就是他无悔坚守的最好见证。
一剂药
“疼了喝止疼药、不疼就不喝,喝中药半个小时内不要喝水……”面对患有带状疱疹的村民,刘永生不厌其烦地叮嘱道。
刘永生的从医路,还要从儿时一段经历说起。
1959年5月,刘永生出生在潼关县秦东镇寺角营村的一个贫苦家庭。两岁那年,他不慎摔断右腿,母亲奔走3天没有筹到医药费,担心孩子的腿伤落下残疾,无助的母亲坐在雪地里放声大哭起来。村支书得知此事后,立即发动村里的党员干部捐款,大家你八毛钱我一块钱,凑齐了20块钱,才保住刘永生的右腿。
为了把乡亲们的恩情记在心里,母亲把这段经历讲给刘永生听,她总是念叨:“娃呀,你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当个医生,让村子里没钱的人都能看得起病。村支书和乡亲们对咱有恩,咱这辈子都不能忘。”刘永生牢记母亲的嘱托,从小立志从医,治病救人、回馈乡亲。
高中时期,刘永生在医疗班开始接触医学。1976年,他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当时因为麻疹,村子里短短几天就死了4个孩子,整个村庄陷入恐慌。
“那时候村里的医疗站人手紧缺,我就翻出学过的资料,结合一些民间偏方,自己摸索着配了一副草药。”刘永生回忆道,由于是第一次行医,他格外谨慎,自己先试药,确保安全后才给孩子服用。
他至今记得第一次出诊的情景。“当时刚给娃用完药,我怕有个三长两短,就坐在人家门前的石头上等了两个多小时。直到再三确认娃没事后,我才把悬着的心放下。”刘永生瞪大眼睛说,他在提心吊胆中治好了孩子们的病,也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那年,他17岁。
后来,村支书觉得刘永生是学医的好苗子,就把他送到县城的医院参加了3个月的集训,让他真正成为一名“赤脚医生”。
1976年夏天,村里一位产妇突发大出血。刘永生急忙和村民抬着担架往山下跑,他们翻过两道深沟,赶到县城的医院时,产妇因失血过多永远闭上了眼睛。看着悲痛欲绝的家属,年轻的刘永生攥紧拳头、暗下决心,“只要能在村里治好的病,绝不让乡亲们多跑一步路!”
为此,刘永生白天接诊,夜里挑灯苦读。从西医急救到中医调理,书桌上堆满医书。有时候,为了掌握针灸手法,他就在自己身上反复练习;为了验证药性,他就尝试百余种草药;为了精进医术,他自费走遍大半个中国拜师学艺……如今,刘永生已经熟练掌握了一套方便快捷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医术不精,就是害人。”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刘永生49年来的执着与坚守。他用一剂良方,守护着百姓的健康。

刘永生正在给村民看病。秦川儿 摄
一颗心
“我大女儿和永生同岁,他俩一个4月生,一个5月生。永生就是我的亲人,他要是哪天没在村里,我心里就一整天不踏实。”88岁的独居老人师大娘提起刘永生,就有说不完的话。
几个月前,师大娘因腰部疼痛,无法下床行走。刘永生得知后,急忙出诊看望,在他的悉心照料下,一个月后,师大娘的病痊愈了,但刘永生依然隔三岔五去家里复诊。“一是看看老人身体状况,二是陪她聊天解解闷。”刘永生笑着说,病人只要心情好,病就好得快。
这些年,刘永生给乡亲们治好了病,更暖了大伙儿的心。有时候,遇到家境差、舍不得去医院看病的慢性病患者,刘永生就主动揽下其日常诊疗和健康管理的工作。他总说,“病人只有病情轻重,没有穷富之分。
他把病人当亲人,在看病之余,还帮乡亲们解决了不少生活难题。1985年冬天,村里谢家三兄弟在家自制烟花爆竹时,因操作不当引起爆炸,导致老大双手残疾、老三双目失明。看着这样一家人,刘永生心里焦急万分。他先给谢家老大看病,随后又自掏腰包带老三去西安、郑州等地求医。
眼看谢家老二谢双喜到了结婚的年龄,家里却因没有一间像样的房子,前前后后介绍了20多个姑娘都不愿意嫁给他。后来,谢双喜好不容易遇见一个有可能结婚的姑娘,刘永生见状,直接把自家的房子让给谢双喜当婚房用。“我没房子了还能再盖,谢双喜没房子,就得打光棍!”说罢,刘永生就带着妻子搬到村卫生院住,这一住就是30多年。
直到今天,刘永生一家仍住在村卫生院。但刘永生很知足,“住在村卫生院多好啊,离病人近,有紧急情况随时能处理。”
当然,刘永生也不是圣人,他也有过疲惫和动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挣钱,看着身边人陆续离开,他不是没有动过离开的念头。可每当想起弥留之际的老人,不唤儿女,却声声念着他名字的场景时,刘永生怎么也狠不下心。
“这里是我的根,有我想守护的人,我心甘情愿当一辈子村医!”刘永生下定了决心。
刘永生也面临过生死抉择。在他母亲病危那天,村民刘变草的家人也突发急症,跑来向刘永生求救。刘永生拿起医药箱就要出门,二哥见状气得训斥:“村子离了你,人就不活了?娘都这样了,你咋还有心思给人看病?”刘永生没有说话,咬牙跟着刘变草冲出去救人,直到病人情况稳定,他才得知母亲离世的消息。
“那一刻,脑子嗡嗡地响,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错了……”刘永生哽咽道,“但是,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还是会去救人。”他就是这样的人,把温暖给了无数患者,把遗憾留给了家人。
今年,是刘永生妻子离世的第5年,他至今不敢独自去妻子的坟前看望,他知道,妻子跟着他吃了很多苦,他这辈子亏欠她的还不清。

刘永生前往村民家中出诊。秦川儿摄
一辈子
立秋后的寺角营村,蝉声聒噪、暑气未消。
刘永生的儿子刘博,独自坐在村卫生院里翻阅父亲写的诊疗笔记,看着一页页病例、药方和心得。这些泛黄的纸页,承载的不只是医学经验,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2015年,学医归来的刘博,在父亲刘永生的影响下,也成了寺角营村的乡村医生。他每天风雨无阻地和父亲出诊,一边精进医术,一边向父亲学习与村民的相处之道。
“没给人看病前,我感受不到父亲的辛苦。”刘博说,“乡村医生没有空闲时间,病人随时都有可能打电话,我们必须第一时间赶到。”但是,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他从没见过父亲带着情绪给病人看病。
“病人身体难受,心里本就憋屈,咱要是再板着脸,人家心里能舒坦?”“晚上十点半之前,卫生院的灯不能关,怕有人过来就诊。”“穿着白大褂,心就要像这衣服一样干净。”……刘永生给儿子的嘱托,成了刘博行医路上的准则。
“母亲在世的时候,抱怨了父亲一辈子,也支持了父亲一辈子。”刘博说,有一次,母亲翻看账本,发现一笔笔村民看病的欠款。心里不痛快的母亲和父亲吵了起来,她边哭边撕账本,问父亲:“你留着这些有啥用?就是病人没钱你还能不给人看病?”
后来,刘永生治病救人,再没记过账。长大后的刘博才突然醒悟,那是母亲对父亲的理解与心疼。
这几年,村里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留下的都是年迈的老人。有人问刘永生:“村子里都没啥人了,你还在村子里守啥?”刘永生说:“只要还有一户,我就得在这儿守着。”
如今,刘永生每天早晨都会准时打开村卫生院的门,给留守的老人们量血压、看常见病。他笑着说:“小病不出村,大病及时转诊,我得给他们兜底。”
从乡村医生到全国劳动模范,49年来,刘永生用脚步丈量医者仁心。在他的感召下,一支“刘永生志愿者服务队”在潼关县成立,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走进乡村、社区,为留守老人、重病患者送去关爱,让温暖照进每一个角落。同时,在他的带领下,他们家也走出了10余名医护工作者——侄子是外科医生,侄女投身护理……他们都以刘永生为榜样,努力将医者仁心代代相传。
夕阳下,66岁的刘永生站在村口,望着熟悉的乡间小路,轻声说道:“你把病人当亲人,病人把你当恩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这辈子我哪儿都不去,就在这儿守着。”黄河水奔流不息,而他的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