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的绿洲》剧照。(咸阳市纪委监委供图)
灯光渐暗,帷幕缓缓拉开,聚光灯照向舞台中央……8月21日,秦腔现代剧《生命的绿洲》在大秦剧院上演。
该剧以毛乌素沙漠上的治沙英雄为原型,生动讲述了治沙人何玉芳一家四代人投身治沙事业的感人故事。特别是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何玉芳一家坚守初心、不为所动,守住了人性的“绿洲”,展现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舞台上,演员们凭借精湛的演技、激昂的唱腔和细腻的情感流露,为干部群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让观众在欣赏戏曲艺术的同时,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廉洁教育。演出结束后,现场观众深受触动,掌声不断。
该剧是陕西省纪委监委、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2025年“廉洁文化三秦行”活动巡演剧目之一,是陕西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创新实践和重要举措。
文化是陕西的战略性资源、标志性名片、关键性优势,建设文化强省事关陕西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全局。近年来,陕西省纪委监委把廉洁文化建设作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基础性工程,坚持系统思维,谋划推出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廉洁文化主题活动,充分发挥廉洁文化精品传递清廉、洗心养正、培根铸魂的良好作用,着力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传播力的“廉动三秦”廉洁文化建设品牌,厚植廉洁文化土壤,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为建设文化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鉴史明廉
在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
泱泱华夏,探古追昔,“中国”之称从何而来?3000多年前的青铜器何尊给出了答案。早在西周,这一名称就已出现,历经世事沧桑而流传至今,凝结着中华儿女的家国理念。
宝鸡是周秦文化的孕育之地。3000多年前,周人在这里发祥,礼乐文明由此肇始。春秋初年,秦人在此建都,踏上崛起之路。
立足自身文化资源禀赋,宝鸡市纪委监委深挖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元素,打造具有宝鸡特色的廉洁教育品牌。探寻宝鸡青铜器中的廉洁“密码”,策划制作《何尊,从此有了中国!》《逨鼎里的西周监察官故事》《舌尖上的青铜器》等系列宣传片以及《西周禁里话廉政》《西周“监察官”虢文公的故事》等廉政微视频,联合央视精心打造的6集大型廉政文化纪录片《廉鉴》在各大平台播出后反响强烈。
背倚秦岭,面朝渭水,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巍然矗立。一件件镌刻着廉政箴言的国宝重器,诠释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基因。
宝鸡深入挖掘西周先贤的勤廉事迹,大力弘扬周文化的核心理念,建成了岐山县周公庙和召亭“甘棠遗爱”勤廉教育基地。并以此为示范,带动宝鸡市文物局和凤翔区纪委监委以“周礼育廉、秦制监廉”为主线,依托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和凤翔区博物馆收藏文物中蕴含的丰富廉洁元素,分别举办了“器·鉴 — —宝鸡周秦廉政文化展”“天下九州唯雍其昌 — —凤翔历代精品文物陈列”等展览,向公众播撒廉洁的种子。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近日,西安高新区纪检监察工委联合中建四局西北公司纪委开展“汉风廉韵进家庭 传承家风助清廉”主题活动。活动现场,非遗传承人为大家讲授传统服饰文化和礼仪,举手投足间散发着古韵美感。伴着廉洁古诗词诵读声,党员干部和家属在潜移默化中固本清源、培根铸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哲理和精神力量,是党员干部正心明德的重要源泉。从历史中走来,留存于三秦大地的中华文明如滔滔黄河之水,一路奔流融汇,终成连绵不绝的浩荡华章,形成固本培元、立根铸魂的源头活水。如今,越来越多古代先贤的廉洁故事被传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正以多种形式展示于众,使广大干部群众浸润廉洁之风。
赓续血脉
从红色基因里补足精神之钙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政治生态好,则正气充盈;政治生态差,则邪气横生。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始终把廉洁奉公为民刻印在史册上。行军途中,红军战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延安时期,老一辈革命家住窑洞、吃粗粮、穿布衣,用“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最鲜亮的底色。传承红色基因,有利于补足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
革命圣地延安拥有丰富且珍贵的红色资源。延安市纪委监委立足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将其与廉洁文化相融合,帮助党员干部在传承红色基因、学习榜样力量的过程中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
泛黄的历史照片、翔实的档案文献、珍贵的实物展品……在延安革命纪念馆西侧展厅内,“延安时期廉洁建设”专题展正在展出。专程前来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在重温历史中感悟革命先辈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记者了解到,在陕西省纪委监委指导下,这场专题展历时4个多月布展,以“教育、制度、监督、惩处、作风”五大单元为框架,其中,320多米的展线串联起300余张历史图片,干部学习、制度之塔、“窑洞对”等5个场景,各类文物80多件,还有延安时期查处的违纪违法典型案例 110 多个,系统再现了党中央在延安13年的从严管党治党历史经验,为党员干部奉上一堂生动的廉政党课。
在泾阳县,抗战时期由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领导创办的安吴青训班,如今以舞台表演艺术形式焕发新生。廉洁话剧《熔炉》以泾阳县安吴青训班为题材,以纪律作风建设为主线,再现了青训班学员们在革命熔炉中淬炼思想、锤炼意志、投身革命的故事,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
今年4月《熔炉》首演现场,座无虚席。一个多小时的演出中,80多年前安吴青训班学员们在“谷草当铺盖、膝盖做课桌”的艰苦环境里刻苦学习训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入党并奔赴延安等情节,引发现场近千名观众的强烈共鸣。
“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泾阳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
守正创新
让廉洁文化焕发生机活力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需要不断创新形式载体,让廉洁文化“活”起来。
如何结合实际工作做好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让廉洁“好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远?陕西各级各部门坚持用党员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廉洁文化更具传播力和感染力。
陕西省纪委监委驻省卫生健康委纪检监察组运用现代网络传播技术,积极传播廉洁理念,拓展廉洁文化阵地,推动省人民医院以纪检监察日常工作为切入点,选取一批焦点、疑点问题拍摄“省医‘廉’播”系列短视频,在医院官方视频号发布并在全院范围推送;开展“省医‘廉’展”活动,征集全院干部职工以廉洁诗词、廉洁元素为主题的书画摄影作品,营造良好氛围。
陕西各高校将廉洁教育贯穿清廉学校建设全过程,用好课堂主渠道,依托师生宣讲团、讲座论坛报告会、理论学习型社团等高校特色载体,积极开展廉洁教育系列活动。
西北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助力廉洁文化建设,挖掘学校厚重文化资源,讲好文物古籍中的廉洁故事,把廉洁文化融入教学科研;西北政法大学指导师生编演《庄严的审判》《人民法官马锡五》等廉洁文化剧目,创新开展“廉”字书法作品“三进”活动,丰富廉洁文化产品供给;西安音乐学院充分发挥艺术院校专业优势,举办“永远在路上”廉政教育艺术展演,用艺术之美润泽师生心田。
在铜川,通过举办廉洁文化书画、剪纸农民画作品展,打造公交廉洁文化专线和家风主题车厢等方式,崇廉尚洁逐渐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市民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铜川市纪委监委的示范带动下,各县区纪委监委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廉洁文化表达形式。耀州区纪委监委联合宣传、文旅等部门,通过“非遗老手艺+廉洁新表达”的方式,鼓励指导刺绣、剪纸、烙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积极创作含有清廉元素的作品,精心策划“灯火里的耀州”“非遗传承映初心”“耀你来传承”等形式多样的系列文化活动,让党员干部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感悟廉洁文化内涵。宜君县纪委监委联合县广播电视台开设“山城清风”栏目,围绕党的理论成果、宪法法律、勤廉故事等内容,通过有声朗读变枯燥文字为悦耳清音,让廉洁之音入脑入心。
从拓展廉洁阵地到深化廉洁教育,从串点成线到融入日常,陕西积极探索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新路径,推动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让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在三秦大地不断充盈。
短评
打造廉洁文化精品, “走心”也要“出新”
蔡怡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积淀深厚、文化资源富集,《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昭示着建设文化强省的决心与信心。
一直以来,陕西省纪检监察机关以廉洁文化建设为抓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保持高尚精神追求,守住底线、不碰红线、筑牢拒腐防线,为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重要支撑。
廉洁文化产品,是做好廉洁教育、推进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增强廉洁文化产品的感染力、传播力,需要持续探索、不断创新、推出精品。
打造廉洁文化精品要融入基层、贴近群众,把廉洁文化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元素,推动廉洁文化入脑入心。如城固县纪委监委利用公交车流动性强、覆盖面广、贴近群众等优势,联合县交通运输局打造“清风号”“正风号”清廉公交专线,通过营造“进车有廉、落座挨廉、抬头见廉”的浓厚氛围,不断增强廉洁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打造廉洁文化精品要拥抱创意、紧跟潮流,用“短平快”的方式打破沟通障碍,拉近受众距离。如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纪委针对开发区干部年轻化特点,以日常监督检查发现问题为题材,拍摄了《“醉”有应得》《谁是内鬼》等廉洁文化微电影和“作风建设在身边”系列微视频,以党员干部喜闻乐见的方式营造廉而有为、勤勉敬业的干事创业环境。
打造廉洁文化精品还要创新形式,充分运用现代传播技术和艺术表现形式,借助数字化手段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矩阵,让廉洁文化更加生动鲜活。
廉洁文化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又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创新表达,以生动实践拥抱时代语境,方能为廉洁文化带来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