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根社和儿子贾振演示茯茶制作的杀青技艺。秦川儿 摄
“熬釉、炒茶、捶茶、发花……三伏天骄阳似火的时候,就是泾阳茯茶一年中最关键的制作期。制茶跟做人一样,火候要正,心思要纯。”9月19日,在陕西泾阳,65岁的贾根社说,泾阳茯茶之所以能流传至今,靠的是一代又一代匠人不走捷径、规规矩矩做茶,他们以纯粹之心坚守古法,在金花生长之间,延续着非遗技艺的生命力,也诠释着如茶般清透的品格。
穿越古今
自古岭北不产茶,唯有泾阳出名茶。泾阳茯茶的历史,可远溯至千年前。
唐宋时期,泾阳作为关中腹地紧邻长安的交通枢纽,是南茶北运的必经之地,来自湖南的散装黑毛茶在此聚集。后来,在长途运输中因湿热环境,黑毛茶意外发酵出金色的冠突散囊菌,这种被俗称为“金花”的菌花,不仅赋予茶叶独特的醇香,更具备消食去腻的养生功效,尤其契合西北游牧民族的饮食需求。因此,原本的“运输意外”,逐渐演变为泾阳茯茶追求的独特技艺。
直至明清两代,朝廷推行“茶马互市”政策,泾阳茯茶被钦定为“官茶”与“边销茶”。据记载,明洪武元年(1368年),第一块茯砖茶在泾阳诞生。此后,因茯茶具有砖形紧压、耐储运的特性,成为边贸核心商品。
漫漫古道,声声驼铃……驮着茯茶的商队从泾阳出发,穿越河西走廊,远行至西域等地,让茯茶的清香飘散在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上。
如今,在泾阳当地,这一制茶技艺在匠人们的坚持下,依然散发着清香。贾根社是执着的守护者之一,数十年来,他坚持用纯手工方式制作茯茶。凭借对古法技艺的深刻理解与精湛实践,今年5月,贾根社成为黑茶制作技艺 (咸阳泾阳茯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我们家祖祖辈辈都会做茯茶,但以前都只是送亲友,没有形成规模。”贾根社回忆道,在他儿时的记忆里,每到特定时节,父亲就会亲手制作一些茯茶送给邻里亲朋,大家都对父亲制作的茶赞不绝口。后来,贾根社时常遇到外地人专程来泾阳,寻觅地道的传统茯茶,这让他猛然意识到,茯茶还承载着许多人的期待与记忆。
于是,当时30多岁的贾根社,毅然放下手中的其他事务,全身心投入到祖辈传承的制茶技艺中。“想恢复真正的传统手艺,远比想象中难。”贾根社坦言,起初没有现成的厂房,也没有适配的传统设备,他只能从最基础的工具制作开始,自己动手打磨每一件器具,再逐一摸索、尝试每一道工序——从茶叶的清选、切茶、过筛,到原料的拼配、熬制茶釉,再到打吊、炒茶、制封、灌封……20余道工序环环相扣,他都坚持以手工完成。
整整一年时间,贾根社经过反复试验,不仅完整复原了泾阳茯茶的古法制作技艺,还创办了自己的茶厂,让这门沉寂多年的老手艺走向复兴。
坚守匠心
泾阳茯茶的制作加工,每一步都诉说着“不投机”的道理。从选料开始,便不同于其他茶类的就近取材,制作茯茶需先从南方采购原茶,再运回泾阳。在贾根社看来,选料不能图省事、贪便宜,哪怕是看起来相似的黑毛茶,但凡品级差一点,茯茶风味就会差一大截。
“守住根本是关键,只有知道什么该要,什么不该要,才能保证茶叶的口感。”为了让儿子贾振明白其中的道理,贾根社曾派他去茶叶原料产地待了一年多。
最让贾振记忆深刻的是选料后的炒茶,那是一场火与时间的较量——锅温要烧制300多摄氏度,先泼老茶汤润锅,再倒入茶叶。木铲翻飞间,全凭眼睛看、鼻子闻。贾振说:“那时父亲一边炒茶,一边告诉我,茶叶蔫了要提速,色深了得收火。多一分则焦,少一分则涩。火候守不好,茶就废了。”那些当年觉得絮叨的话语,如今字字皆成真传。
待炒好的茶叶冷却后,匠人们便将茶叶填入模具,按照“进四退三”的节奏,用木槌捶打300下,最终制成紧实的茶砖。贾根社握着木槌说:“300下是老祖宗试出来的数,少一下都不行。不然做出来的茶砖,要么松松垮垮,要么发霉变质。”在父亲的影响下,贾振每次捶茶都数着次数,他知道,茶砖只有捶紧实,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金花是茯茶的魂,温湿度差一点,就长不出来,或者长得稀稀拉拉。”贾根社指着茶砖上小米粒状的金花说,过去为了控制发花的最佳环境,他和儿子经常深夜守在发花室门口,半夜温度一高、湿度一大,就得赶紧开窗透气,不敢有丝毫懈怠。
如今,看着茶砖上的金花,贾根社说:“这是时间熬出来的,只有不急躁、不掺假,才能长出饱满的金花。”
然而,发花并不是终点。茶砖还需陈化3到4年的时间,才能上市。“新茶涩口,唯有时间能让它变得醇厚和香滑。”贾根社说。之前有人问他,为什么非要陈化,早点卖茶不是能早点收益?他却摇头笑着说,“做茶不是一锤子买卖。时间不到,茶味就不到。贪图眼前小利,只会丢了口碑。”
时间流逝,茶砖在悄然转化,而贾根社与贾振在每一天的制茶中,一直坚守初心。他们深知,茯茶的香,来自时间的馈赠,唯有守住“清白”的技艺,这份香气,才能传得更远、更久。
传承创新
如今的泾阳茯茶小镇,是被醇厚茶香温柔包裹的悠闲之境。游客们三三两两坐在老茶铺外的木凳上,手捧一盏澄红明亮的茯茶,在细品慢酌间,享受着秋日的清凉。
这氤氲的茶香背后,是泾阳茯茶产业近年来的蓬勃发展。如今,这里已成为当地一张响亮的文化与经济名片。
据统计,2024年泾阳县茯茶生产企业已达43家,年产量突破9900吨,产值超20亿元,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其中,当地现有陕西老字号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6家,还有高新技术企业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家,更有5家非遗企业与5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作为“活态载体”,为产业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然而,繁荣之下,挑战始终如影随形。泾阳茯茶“慢工出细活”的传统技艺,在追求快周转、高效率的现代市场中遭遇猛烈冲击。尤其在制茶环节——机械压砖效率高、成本低,成为企业规模扩张的首选,而匠人亲手反复捶打的手工茯茶,因人力有限、周期长,面临传承难、市场窄的现实压力。
面对挑战,泾阳茯茶产业并未陷入困局,反而在坚守与创新中开辟出新路径。咸阳市大力建设茯茶保护传承体系,成立制作技艺恢复小组,通过寻访老茶工、建立非遗教学基地、结合文旅打造体验场景等方式,系统性挖掘、存续传统技艺。泾阳县则从政策与规划入手,一方面通过资金扶持、企业培育扩大产业规模;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与监管机制,保障茯茶品质与安全,同步推进“茶文、茶旅”融合,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为推动茯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泾阳茯砖茶发展服务中心与泾阳茯茶研发中心紧密配合,成功推出功能茯茶、花草调配茶、茯茶护肤品等5大类48款新品。同时,为生产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推动企业自主开发出小方片、龙珠等便携茶,以及茯茶含片、速溶茶、眼贴、茶酒等一系列衍生新品,让茯茶从传统饮品走向多元生活场景。
“泾阳茯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其传承是一种历史的延续。然而,单纯依靠传统手工生产难以成为现代市场的主流方式,也无法充分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我们应当在珍视传统的同时,开展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效率。”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泾阳茯茶研发中心首席专家肖斌介绍,目前陕西茯茶生产企业已有50多家,形成了“手工与机械并行、传统与创新共生”的多元格局。其中,既有古法匠人坚持“纯手工、足时陈化”,守护技艺本源;也有企业致力于产品创新,开发出茯茶食品、护肤品、文创等一系列衍生产品,不断拓宽消费场景。这种“百花齐放”的产业生态,不仅延续了传统茯茶文化的生命力,也为整个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注入了活力。
茶如人生,茶道亦是人道。泾阳茯茶之所以能穿越千年茶香如故,是因为匠人们对原料和技艺的极致追求,他们从未在传承与创新、规模与品质、效率与坚守之间迷失自我,始终清楚何为根本。而这,或许正是茯茶最值得被品味、被铭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