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地方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个别干部将其视为职场“生存智慧”,在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钻空子、耍心眼、混日子,面对群众诉求“打太极”,碰到棘手问题“踢皮球”,发现矛盾隐患“装鸵鸟”。更令人忧心的是,此类“官场泥鳅”看到其他同事积极担当作为遇到阻力时,不仅袖手旁观,还会暗暗嘲笑其不懂变通、自讨苦吃。
这种“明哲保身”的庸俗哲学与“敷衍塞责”的消极作风,本质是理想信念动摇、责任意识缺失,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任其发展,则会成为侵蚀基层治理的隐性毒瘤,阻碍政策落实、消解群众信任、破坏干群关系、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即使站在个人发展角度,也是一种短视思维,逃避者往往因此错失能力提升机会,个人发展受阻。
为官避事平生耻。主动挑起为民服务的重担、积极作为本就是党员干部职责所在、使命所系。比起想干事、能干事、敢干事者“多做多错”,能力不足不能为、胆小怕事不敢为、推诿责任不愿为、占着位置不作为等“少做少错、不做不错”者,更是害群之马,大错特错,必须立即纠正。
容错纠错,助“多做”者少错。“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既要应对上级考核,又要直面群众评判,“小马拉大车”,面对千头万绪的问题难免力有不逮,容易出现差错。对于基层工作层出不穷的新挑战、新问题,试错是必经之路。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容错纠错机制作用,对非主观故意、未造成严重后果的错误宽容对待,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引导,帮助干部卸下“洗碗怕摔碗”的思想包袱,在干中学、从错中改,最终成长为敢担当、善作为的栋梁之材。
严格管理,让“无为”者无位。尸位素餐、不做少做,是对公权力的严重浪费。要杜绝干部产生这种侥幸思维,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细化岗位职责,按需配备、动态调整基层干部,防止人浮于事、忙闲不均,确保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树立“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将群众满意度、工作实绩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标准,让实干者得实惠、有为者有位置;强化监督问责,对不作为慢作为行为严肃处理,让偷懒耍滑、弄虚作假者付出应有代价。
担当作为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党员干部唯有主动扛起责任、积极干事创业,才能真正践行初心使命,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拥护,行稳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