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家与为政同理

打印

家训:“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出处:春秋.孔子《孝经》

译文: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奉事兄长能尽敬,所以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会把理家的道理移于做官治理国家。

品读:“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就传统生活习惯而言,绝大多数的中国人还是“生活在家庭之中”,而良好的家教、家风都是“从政者优良作风的表现”。树立良好的家教、家风,不仅使其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成长,而且也使家中的孩子在长大之后能够顺利地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家庭不仅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家风的载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无论是在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还是在追求和谐发展的当代中国,家风都是社会风气好转和道德水准提高的力量之源。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家风文化是社会文明的传承之基,家风家训、家祠公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今天,我们谈家风,没有时移世易的陌生感,因为家风仍是当代人不可或缺的精神血脉,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而文明习惯的养成、文明风尚的培育、文明氛围的营造需要从社会的基础细胞——家庭从小从细抓起,应该把加强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一个家庭或家族中,可能有党员干部也有普通群众,有老人也有孩子,而发扬良好家风是整个家族数代人的共同目标。治家者,一定要本着对国家对人民对家庭高度负责的态度,正确把握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从严管好自己的配偶、子女,对其利用自己地位和权力的影响谋取非法利益的要严惩不贷,绝不能视而不见、不闻不问甚至庇护,最后走上违纪违法道路被绳之以党纪国法。治家者,要善于爱,爱自己的家庭、配偶、子女,就必须要会爱,“爱子先当训子”,要从配偶、子女的个人品行素质出发,教育他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力戒特权思想,引导他们奋发进取,积极向上,为社会多作贡献。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风建设亦如是。治家者应注重家庭美德,以身作则,用严于律己的高尚品德、公私分明的良好作风熏陶和感染家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从政者既要做到严于律己,又要做到从严治家,以自己的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全家树立好家风。同时,干部家属也要当好“廉内助”,常吹廉洁从政的“枕边风”、筑牢家庭廉洁的“防腐墙”、念好廉洁治家的“紧箍咒”。“妻贤夫祸少”,从古至今,这已是个不争的事实。一个清正廉洁的为官者,其身后往往站着一位明智、正派的“贤内助”,为其拒腐防变,遮风挡雨,促其廉政、勤政。自古以来,中华民族“贤内助”不乏其人,她们成就了一代代勤学向善、重德修身的好丈夫,令后人赞许。

事实是最生动的教材,实践是最有力证明。问题贪官多家风不正、治家不严,出现一人贪全家腐现象。从政要严于律己,又要从严治家;既要把好廉洁自律的“前门”,又要守好家庭防线的“后门”。如果从政者对家人的胡作非为不加约束纠正,甚至打气撑腰,到头来结果只有一个:早知今日身陷囹圄泪满流,何必当初人心不足蛇吞象。

只有德正、身正、家正,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使民族长盛不衰,最终实现其家庭梦想、民族梦想、国家梦想!


上一条:83.士有学 行为本
下一条:85.廉不言贫 清白做人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