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乾县纪委紧密联系实际,积极创新思路,深入推进“三转”工作,着力解决“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转得好”的问题,有效革除了纪检监察机关职能泛化、方式固化等弊端和不足,有力促进了执纪监督能力不断提高。
一、统一思想转认识,着力解决“为什么转”。思想认识到位,“三转”才能到位。因此,县纪委紧紧抓住思想观念这个“方向盘”和“总开关”,统一思想,转变观念,统筹推进“三转”。首先,将“三转”作为落实“两个责任”的重要契机来抓,把“三转”融入党委工作的宏观视角下看待和推进,向县委和政府专题汇报了中、省、市关于“三转”的总体要求,得到了县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县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了县纪委派驻机构直接管理工作,进一步明确了纪检监察干部管理权限、任命程序,强化了县纪委对各镇(社区)、县直部门、群众团体纪检监察机构的直接管理。其次,在全体纪检监察干部中开展了专题学习讨论,在学习中深化认识、在讨论中升华思想,引导纪检监察干部明确转什么、怎么转,打消了镇(社区)纪委(纪工委)和部门派驻机构的思想顾虑,消除了担心职能上弱化、地位上边缘化、关系上疏远化等后顾之忧,着力实现上下同转、内外同转,切实做好相关职能转变的衔接工作,扎实有效地推动“三转”任务落到实处。
二、聚焦主业转职能,着力解决“转什么”。坚持以转职能为核心,聚焦主业,找准定位,破除长期以来的思维定势,回归纪检监察主责主业,强化执纪监督问责,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一是明确职责权限不越位。制定实施了《乾县纪检监察干部管理暂行办法》、《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对驻在部门实施监督的暂行办法》、《查办案件工作考评办法》、《纪检监察工作创新和示范点创建》等制度,从制度机制上明确了纪检监察干部的职责权限。二是整合内设机构不缺位。合并成立了党风政风监督室、执法和效能监督室,新增设了两个纪检监察室,设立了行政效能投诉中心,增加编制4人。三是清理议事协调机构不错位。取消或退出议事协调机构19个,保留或继续参与9个,进一步明确自身职能定位。
三、强化监督转方式,着力解决“怎么转”。以转方式为重点,围绕执纪监督主责,突出抓好监督检查、案件查办等工作,强化“监督的再监督、检查的再检查”,努力提升执纪监督能力。一是创新监督模式。针对基层纪检监察组织职能弱化、阵地缺失等问题,整合了廉政宣传教育、纪检监察信访接待、警示训诫、廉政约谈、狠刹“四风”等五项职责,在全县20个镇(社区)和43个部门建立了党风廉政工作“五室”63个,形成了有力的工作抓手。二是创新监督方式。推行了民意调查的监督方式,对腐败多发、易发或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项目、重大工程、重要岗位,采取走访、问卷、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进行民意调查,对调查中发现的干部作风、组织纪律、贪污受贿等方面的违纪违法线索,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置。三是整合监督力量。按照拓展、完善的思路,本着“业务相通、优势互补、增强活力、便于联系、便于协调、便于工作”的原则,将部门纪委(纪检组)划分为党群口、农村工作口、城市工作口、政法口及科教文卫口等5个纪检监察工作组,整合反腐倡廉力量,强化执纪监督能力。
四、正风肃纪转作风,着力解决“转得好”。以转作风为保障,以“让服务成为一条主线,让廉洁成为一种力量,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的“三个一”理念为引领,抓培训、建机制、强作风,着力建设过硬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打造一流作风。一是抓培训,开展岗位练兵。制定实施了年度教育培训计划,邀请市纪委领导授课,举办案件查办专题讲座,抽调镇(社区)和部门新任职纪检监察干部,参与信访案件的查办,以案代训、实战练兵,在实践中提高办案能力和业务水平。二是建机制,深化内部监督。推行了学习考勤、工作创新、案件查办和量化考核等“四项”制度,健全纪检监察干部激励约束机制。实行纪检监察工作季度考核、半年讲评、年终总评,加强对纪检监察干部的研判,加强自我约束,强化责任担当,激发干部队伍的活力。三是强作风,树立良好形象。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反对“四风”,严格落实办公用房标准,较去年同期压缩会议3场次、文件6件。积极落实《陕西省纪检监察机关纪律规定》,切实执行“6个严格”,着力打造过硬纪检监察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