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礼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充分发挥联席会议作用,加大对各级监督检查力度,以出台的《礼泉县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镇(社区)管理实施细则》为抓手,在打牢基础、培训指导、素质提升、解决缺位、完善制度等方面做文章、下功夫,积极创新探索,走出了一条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新路子,促进了全县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目前,礼泉县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
一是摸清家底,打牢工作基础。首先,县上在过去清产核资的基础上,积极适应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变化新情况,从2008年开始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将清产核资与清理核实农村不良债务紧密结合,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县开展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工作,使农村集体“三资”家底更加清晰。截止2012年9月底,原448个行政村村级债权1.32亿元,核增2000万元,债务1.38亿元,核减4700万元。其次,从2004年开始,在全县各村实行会计委托代理制,各镇(社区)均成立了农村财务服务中心,运行情况良好,从而把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二是培训指导、健全和规范“三资”管理档案。礼泉县档案局对农村集体“三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了统一集中培训,并派业务人员进行具体指导。目前,全县各村报账员账本、凭证报表、分配方案、财务公开资料、各种契约合同、承包租赁方案、招投标文书等全部进行了归档,统一交镇农村财务服务中心负责保管,并落实了档案管理制度。
三是提升素质,打造过硬农经队伍。礼泉县委、县政府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十分重视,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队伍作为搞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并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奖惩措施。县经管站全体工作人员除参加省、市的业务培训外,还按照创建学习型机关的要求,加强了自身业务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努力做到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效率高。
四是解决缺位,加大监督力度。为有效解决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缺位的问题,该县着重从三个方面加大监督力度。1、尊重群众的民主权利,加强民主管理。按照有关条件要求和程序在全县的317个行政村均建立健全了民主理财小组,并赋予其相应的职权,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其在村务重大决策、财务公开、村干部履职等方面的有效监督作用。2、公开“三资”。对“三资”公开的内容、程序、形式和时间都作了相应的规定,对一些事项的专项公开也作出了具体规定,如集体土地征占补偿及分配情况,集体资产资源发包、租赁、出让、投资及收益情况,集体工程招投标及预决算情况,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及使用情况等。对公开资料不真实、不完整的还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3、强化审计监督。制定和实施审计规划和审计年度计划,各镇(社区)由镇长(主任)负责镇(社区)经管站为主体建立了“三资”管理审计小组,明确其职责和工作任务,县经管站对镇审计小组审计结果有异议的可进行复审。截至目前,已对全县所有村“三资”管理工作进行了审计,得到干部和群众的普遍认可。
五是完善制度,建立长效机制。该县在不断总结借鉴的基础上,将工作重心放在用制度管事管人上。县上对近几年出台的《礼泉县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实施细则》作了重新修订,研究出台了《礼泉县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镇(社区)管理实施细则》,内容涵盖资金管理、票据管理、集体资产资源招投标、财务公开、审计监督、档案管理、考核奖惩等多方面,还配套出台了财务预决算、财务开支审批、财务公开、资产台账、资产清查、资产评估、资源登记、资源招投标等13个方面的具体制度,并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同时,根据全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实际,突出财务管理重点,把握公开和监督两个关键环节,加大考核奖惩力度,促进各项工作落实。
(中共礼泉县纪委监察局 邵亚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