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镇安县坚持把村便民服务室建设作为落实便民服务制度的重点,紧密结合农村工作实际,探索创新“12345”工作思路,健全落实村级便民服务工作机制,大力推进村便民服务室建设,通过加强培训,大胆实践,初步实现了村级便民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健全一个组织。村上成立了便民服务领导小组,原则上由村支部书记任组长,村主任任副组长,村支部副书记、村监委会主任、村文书为成员,聘任3名专兼职便民服务员,各村民小组组长为便民联络员,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任务,认真负责做好便民服务工作。以村支部活动室为依托设立专门的便民服务室,统一做到有牌子、有制度、有台账、有电话、有公示栏、有登记卡、有工作日志、有办事须知等“八有”标准。
开展两个服务。一是积极开展法律政策、农技知识、市场信息、劳务信息等政策咨询服务。二是开展事项办理服务,具体做好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医疗救助、老龄人优待卡代办等民政服务;农民职业介绍、技术培训,农村养老保险、居民医保缴费领证代办等社保服务;农村宅基地、设施用地、临时用地审批受理和代办等国土服务;农技培训、动植物防疫、农资种子供应、惠农政策落实等农业服务;农村合作医疗、健康教育与体检、改厕技术指导等卫生服务事项;生育证、流动人口婚育证受理代办、计生优惠政策落实、生殖健康服务等计生服务;水、电、电话、电视等安装维修联系、群众文化、健身活动组织联系等公益事业服务;农村家庭成员赡养、邻里乡亲宅基地、承包地、林地纠纷等民事调解服务事项。
完善三个程序。一是完善政策咨询程序,对群众申请咨询的法律、政策、技术、信息类问题,进行当即答复,当即不能做出答复的,通过电话、函询等方式,及时向有关职能部门咨询,并在7个工作日内向申请咨询人进行全面解答。二是完善事项直办程序,按照村级事务办理权限,对于群众申请的办理事项,能够现场办理的当即予以办理,需要村两委会研究办理的,在7个工作日内进行办理。三是完善事项代办程序,对群众申请的代办事项,及时受理登记、初核初审、分类上报、按时催办、反馈结果。对某些事项,不能按时办结的,及时向申办人说明原因,做好解释工作。
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与廉政建设结合,进一步规范干部履职行为,强化监督委员会职能,深化党务村务公开,严格惠农政策执行,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二是与产业发展结合,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群众主导产业、劳务技术培训,提高群众产业技术水平,加快产业发展步伐,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三是与扶贫帮困结合,积极主动地为贫困群众提供致富信息、项目、技术和智力支持,着力改善困难群众生活条件;定期组织开展弱势群众理发服务活动;认真协调解决群众用水、用电及电视、电话安装、房屋修缮等工作,引领群众深入开展“五改三建一美化”工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美化优化村容村貌。四是与维稳工作结合,及时受理群众信访问题,积极调解群众纠纷,化解群众矛盾,理顺群众情绪,改善群众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落实五个制度。一是落实便民服务工作制度,实行便民服务日、村干部带班、便民服务员坐班、24小时受理群众来信、来电及业务办理;二是落实便民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服务人员服务态度、服务行为和服务质量的监督、评议、考核;三是落实便民服务承诺制度,促进村级干部加强学习、丰富知识,改进作风、优质服务,廉洁办事、提高效率;四是落实便民服务登记卡制度,坚持便民服务一卡式管理,对群众申办事项、申办时间及受理人员、办理途径、办理结果等内容进行翔实登记,系统反映便民服务工作效果;五是落实便民服务联系卡制度,制作便民服务卡,在卡片上注明服务内容、联系方式和监督举报电话,方便群众办事。
该县自推行村级便民服务以来,极大地增强了干部为民服务意识,转变了农村干部作风,提高了办事效率,密切了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村级便民服务组织为群众提供政策和法律咨询8000多人次,服务项目达190余项,服务群众2380人次,化解矛盾纠纷1200余起;帮助解决移民搬迁安置2500户9500人;强化技术指导,落实烤烟生产55000亩;帮助1400名贫困户确立了增收致富项目,提供致富信息1300多条,解决实际困难1400多件,落实帮扶资金580万元。
文章来源:镇安县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