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位于陕西东南部,秦岭南麓,丹江源头,东据武关天险,北屏潼华要冲,西峙牧护关秦岭,南依漫川关隘,自古就是古都长安的东南门户。州城座落丹江之滨,北依金凤,南望龟山,形如翔鹤,故有“鹤城”之美称。为历代商洛道、州、府及民国陕西省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之驻地。今为中共商洛市委和商洛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驻有中、省、市、区机关、厂矿、学校、部队300余家,为商洛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商州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商州紫荆文化遗址考古发掘证明,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是先民繁衍生息,他们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商州的先期文明。夏前虞舜时期,契因佐禹治水有功,帝舜封契于商,即商国。西周周成王年间,黄帝的二十五子昆孙封于商,以地得姓,称商高,其人精于数学,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数学家。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卫鞅因功封于商,号商君。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即设商县,时至今日建县历史已长达2200余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秦末汉初著名的“四皓”先生曾隐居这里,留下千古佳话。历代文化名人曹植、李白、韩愈、白居易、温庭筠、王禹称等都曾云游商州,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词名作。“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我有商山君未见,清泉白石在胸间”等名句,脍炙人口,至今盛传。
商州,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清宣统三年(1911)农历九月初五,商州姚兴、牛际云等领导1200多人宣布起义,迫使州官胡启虞交出官印,推翻了清王朝在商州的统治。1927年4月中旬,中国共产党商县特别支部建立,组织领导商州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从此,革命的烈火燃遍了丹江两岸,烧红了南北二山。至1949年7月12日商县解放,商州大地曾先后建立过中共商洛工委、商县县委、商山蓝镇柞中心县委等党的领导机构。成立过牛槽沟乡、海棠岔乡、秦岭口乡苏维埃政权和商洛县民主政府等人民政权。涌现出陕南游击队、陕南独立团、商县支队、商洛武工队等人民武装力量。一大批共产党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华民族的翻身解放英勇战斗,以至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无数工农群众参军参战,支前拥军,掩护共产党人和革命战士,为全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在这里,西北工农革命军许权中旅曾留下战斗的足迹;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六军、红十五军团及中原突围部队和三五九旅等南征北战的英勇战士曾转战于商州的山山水水。1936年和1946年是商州革命斗争史上最光辉的一页,鄂豫陕和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商州是其中心区域。商州人民在此间为全国的革命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在还保留着商州城、南岗坪、黑龙口、麻街、唐渠等多处著名的革命纪念地。
商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在这片土地上曾涌出现农民赵义军领袖张海、郭邈山;政绩卓著的州官罗文思及张少亭、姚吉乔等社会名流。在现代革命斗争史上,培育了王连成、刘丹东、刘实通、李念劳、陈忠茂等革命先烈和志士仁人。伟大的无产附级革命家李先念、徐向前、徐海东、王震等曾转战于此,他们所创立的伟业使商州人民感到光荣和自豪。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商州大地涌现出了许多“双文明”建设标兵、先进个人、劳动模范,如全国劳模陈福、造林活愚公王三顺、山区好园丁王湘君、专业作家京夫等。
商州地处秦岭山区,自然条件较差。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商州人养成了勤劳、节俭、互助、尊老爱幼、重情守法的传统美德。
勤劳。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邑民养成质朴、勤劳的性格。“男务耕猎、女乃蚕桑”是传统的生活方式。农忙时节,男女老幼全家出动,披星戴月,劳作不息。农闲时节,积肥整地,饲养猪牛,少有空闲。年逾古稀者下地耕作屡见不鲜。年少的割草拾柴、放牧牛羊,帮做家务习以为常。农妇尤为辛苦,做饭洗浆,喂养猪羊,下田劳动,终年不息。民众对游手好闲和不务正业者多有微词,说“不知他是个弄啥的”。这种勤劳的传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商州人,成为人们改造自然,建设家园的精神力量。
节俭。商州人虽勤劳不息,但生活仍难获温饱,故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注意节俭,从不浪费钱物,养成了节俭的风尚。在饮食上农忙时吃稠些,农闲时吃稀些,一些可食用的植物采集加工和粮食搭配食用。在衣着上平时穿旧的差的,节日走亲戚或赶集才穿好些,破了的衣服补好再穿,大孩子不穿了的衣服改裁后给小的穿。花钱上精打细算,有用才买,不花冤枉钱。如今,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节俭的风尚犹存。
互助。在艰苦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商州人为克服天灾人祸和生产生活中一家一户难以克服的困难,养成了团结互助的好传统。在日常生活中,谁家有婚丧大事,基建盖房,打墙安磨等,只要主家打个招呼,邻里都会不计报酬热情相帮。时至今日,这种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仍流行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尊老爱幼。商州人尊老爱幼风气浓厚,多数家庭虽不富裕,但老幼之间相处和睦,生活和谐。青年人多能体谅老年人辛苦一生不易,对父母怀有感激之情。在生活上尽量给以照顾,好吃的好穿的先让老人,做事说话注意分寸,不惹老年人生气。谁虐待父母必会受到众人指责,也难在社会生活中和大家交往相处。老年人也能体谅青年人的难处,儿子结婚时多将最好的房子作新房,而自己却住差些的房子。宁可自己穿旧些,也要给儿女穿好些。有好吃的饭菜时不忘给儿孙留一些。在社会生活中青年人对老年人多称“老者”,以示尊敬。老年人和青年人交谈时开口常说“好娃哩”,以示亲切。青年人和老年人发生争执时,劝说的人对青年人常说“人家是老者嘛,你倒犟啥哩”,又对老年人说“你是老者嘛,倒连娃们争啥哩,你承认些”。一场风波也就很快平息了。
重情守法。商州人诚实厚道,仗义宽谅,看重人情。亲朋好友中不论哪家有婚丧大事或人情酬酢,只要知道必行礼仪,即使自己不能前去,也要托人行情。在社会生活中不论对当地人或外来人,在交往中重感情,讲义气、多诚实、少欺诈,朋友有难,能尽力相帮,故多能与人友好相处,关系融洽。信奉“仁义值千金”的古训。商州人在重情的同时还重视守法。旧志载“邑民安分守己”,如有纷争“一经官断,无不允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互相告诫“犯法的事可不敢干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普及法律知识,加强法制建设,群众学法守法之风日盛。
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商州人物倍出,涌现出一个个风格高洁的人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四皓”,四人为秦博士,后隐居商山。刘邦称帝之初,曾召“四皓”佐政,不应。后刘邦欲废太子刘盈,盈母吕后用张良计,派盈舅至商迎“四皓”,出山佐盈,得以保住太子位。刘盈即位后,欲封“四皓”,不受。仍回商山隐居。也涌现出了很多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父母官。如唐朝贞元年间任商州刺史的李西华,任职期间,蓝田县至河南内乡县间700余里道路,崎岖难行。小遇暴雨,交通阻断,行人叫苦不迭。他不辞辛苦,动员全线民众进行整修,使昔日砭路变为通途。清朝乾隆年间任商州知州的罗文思,据《陕西通志》记载:罗文思到任后,整顿吏治,开辟荒田,修整渠堰,兴桑养蚕,减轻徭役,开筑道路,修建桥梁,促进贸易,怜鳏恤孤,修缮文庙,构筑城楼,政绩斐然。罗文思去任后,商州人民为彰其功,于东正街、静泉山、铜佛龛、龙驹寨建造祠堂,塑其肖像,每年二月演戏祝其长寿。
清光绪年间任直隶商州知州的李素,在商任职前后十六年,清正廉洁,修葺书院,增添义学,戗筑城南大堤等,大多数是个人出钱,事前不上报要款,事后不报销。当时商州年赋税收入过万两白银,而李素清贫如洗。商地百姓在多处立祠树碑以颂其德。
曾任政协商县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副主席的张少亭,民国时期,为减轻民众负担,规定乡公所人员回家就餐,解放后,勤勤垦垦工作,直到病故前几天仍然坚持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在为实现商州经济社会突破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商州的伟大社会实践中,涌现出一大批真抓苦干、一心为民、清正廉洁的党员干部,他们的辛勤努力、无私奉献,为商州实现突破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他们的功绩在商州人民心中树立起了一座永不腿色的丰碑。
文章来源:(商州区教育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