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将十八大提出的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落到实处,商南县去年12月以来创造性地推出了“广场问政”活动,让行政执法、窗口单位“一把手”在广场面对面答复群众提问、郑重作出承诺、接受群众评判,把权力放在阳光下,拉近了干群距离,密切了干群关系,促进了全县干部转作风、提效能、抓落实、促发展。目前,已开展“广场问政”5场,参与群众1万余人次,17个被问政单位为群众承诺服务事项90件、兑现承诺83件。
2012年8月,为打造一支坚强有力、为民服务的干部队伍,商南县委作出了《关于在全县开展治庸治懒治散治赌治奢活动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决定》,深入组织开展了以“治庸治懒治散治赌治奢”为主要内容的“五治”活动。为巩固“五治”活动成果,切实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不敢担当、责任缺失、效能低下”等问题,2013年9月在全县创新开展了以“找官僚主义、找效能低下、找责任缺失,看我担当、看我作为、看我敬业”为主要内容的“三找三看”活动。为确保“三找三看”活动问题查找方向明、靶子准,整改落实措施硬、效果好,该县在全面总结前期“电视问政”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推出了“广场问政”活动,将县直部门“一把手”和部门干部职工推到县城广场、推到阳光下,直面群众揭摆自身问题、现场答复群众提问、郑重作出公开承诺、接受群众评判,创新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载体,探索出了一条新形势下改进作风、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新路径。
“广场问政”活动每次确定4—5名县直部门“一把手”作为被问政对象,问政活动共有五个环节:一是被问政对象现场说明本部门在“三找三看”活动中查找出的问题和整改措施;二是被问政对象围绕职能职责,向群众作出服务承诺;三是现场播放“广场问政”活动问题查找组在明查暗访中所查问题的录像;四是被问政对象现场接受群众的自由提问;五是群众对被问政对象的履职情况、服务承诺进行满意度测评,并当场公布测评结果。整个活动自始至终坚持开放式问政、随意式提问、公开式承诺、立体式监督,程序严格、环环相扣、效果明显。一是开放式运作。“广场问政”地点选在县人民广场,活动前发出公告和通知,面向群众开放,鼓励群众自愿参加。现场设监督席、问政席、被问政席、记录席、评判席及登记处。活动由县委领导亲自主持,全县所有县级领导、部门及镇主要负责人全程参与,被问政对象是行政执法、窗口行业等职能部门“一把手”和被问政单位全体干部职工,问政对象包括老干部、“两代表一委员”、服务对象、群众代表、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代表。这种动真碰硬、不留情面的问政形式,增强了干部履职尽责、为民服务的紧迫感和压力感。县交警队队长黄晓堂说,他接受问政时虽然下着雨,但头上都冒汗了,以后执法中一定严格要求,答复给群众的承诺一定要兑现。二是随意式提问。问政现场群众可随意提问,也可拨打热线电话、传递纸条,对回答的问题不满意,可以连续追问直至满意为止,增强了问政的实效性,加大了回答问题的难度。“城区七条小河污水横流为什么不治理”、“工业园区征占农民土地何时补偿到位”等犀利、辛辣的问题被提到了问政现场。被问政的县质监局局长彭永勤说:“台上接受问政是考试,台下观看问政是教育。接受一次问政,就接受一次考验。这也促使我们质监系统的干部职工必须认真审视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差距和不足,尽职尽责、尽心尽力把各项工作做到尽善尽美。”三是公开式承诺。群众自由提问、局长公开承诺、承诺必须兑现是“广场问政”铁的纪律。被问政部门必须突出“三个围绕”做出公开承诺,即:围绕自身查找的突出问题,从“看我担当、看我作为、看我敬业”等方面,做出政风改进承诺;围绕群众关注的热难点问题,从整改时限、整改措施、整改目标等方面,做出问题解决承诺;围绕社会各界质询、建议等,从履职尽责方面,做出执行兑现承诺。对活动中提出的一般性问题,能现场解决的当即解决,疑难问题限期解决,对政策性强难以办理的问题,当面说明情况,创造条件解决,化干部压力变动力、动力变活力、活力变效率。一些参与问政的群众说:“过去我们有个困难,一些干部常常视而不见。我们着急要办的一些事情,很多部门久拖不办。现场问政的形式非常直接,我们所提的问题,局长们都直接给予了回答和承诺,为我们监督干部找到了途经。”四是立体式监督。遵循“边查边改、以整促改、立说立改”的原则,将解决问政现场所提问题和办理公开承诺事项作为活动开展的重中之重,采取书面督办、现场督查、电视暗访、媒体追踪、群众监督等方式,不断强化问题整改落实力度,坚持做到被问政单位整改方案、整改目标、整改措施、整改时限、整改责任“五到位五落实”。县环保局、住建局等一些部门负责人被问政后,连夜开展治理,使县城生活垃圾污染、娱乐活动噪音扰民、网吧非法经营等一批突出问题很快得到解决,达到了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目的。
为使“广场问政”真正成为“干部会客厅”、“群众议事厅”、“信访接待厅”,该县健全完善了六大工作机制,确保“广场问政”活动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推进。一是建立组织协调机制。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查找问题、整改督导、综合协调、宣传工作、现场工作、安全保卫六个专项工作组,分别负责方案制定、组织实施等各项具体任务。活动现场落实专职工作人员和服务人员,形成齐抓共管、整体联动工作格局。二是建立规范管理机制。制定出台《广场问政管理暂行办法》、《广场问政工作实施细则》等配套制度,在组织管理、问政程序、工作流程、承诺办理、考核奖惩等方面形成一整套标准化、规范化的操作流程,为“广场问政”活动指明方向、提供遵循。三是建立有序推进机制。将“广场问政”活动由县直大口牵头部门向其他部门延伸,由城关镇向其他镇推广,由县城向农村基层辐射,由县直部门“一把手”向县级领导干部、部门重要股室负责人及镇党委书记、镇长、村(社区)干部涵盖,深入开展“街头问政”“田间问政”“村镇问政”和“网络问政”,不断丰富问政形式,扩大活动覆盖面,提高活动影响力。四是建立整改落实机制。以公开承诺事项和办理群众现场提出的问题及意见建议为重点,实行挂牌销号和“四色”督办制度,整改过程让群众参与,整改结果向群众公示,整改结束接受群众评判,确保“广场问政”群众满意。五是建立问责问效机制。出台《商南县“三找三看”广场问政活动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突出执行力、推动力、落实力,对问政工作不配合、问政承诺事项不落实以及干扰影响问政工作顺利开展的严格追究责任,确保“广场问政”扎实高效推进。六是建立成果运用机制。坚持围绕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开展“广场问政”,使问政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措施都紧贴中心工作、服务全县大局,并将问政结果作为干部评优树模、升迁去留的重要依据,将活动激发出来的内生动力转化为改进作风、干好工作、为民服务的自觉行动。
通过5场“广场问政”活动的开展,拉近了干群距离,转变了干部作风,密切了干群关系,提高了办事效率,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提振了干部精神。一些部门负责人说:“群众提出的问题如果回答不上来,恨不得找个地缝钻下去,那尴尬的场面将终生难忘”。许多干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问政之后精神状态明显提振,在工作中更加积极主动。被问政的全强虎说:“我们的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要敢于在公众面前揭短露丑,直面问题;第二个压力是我们要面对群众,公开承诺我们今后要怎么干工作。因为群众提出的很多问题很尖锐,我们都做了承诺,下一步我们就要兑现承诺,如果兑现不了是无法向群众交待的,所以我们必须提振精神好好工作。”二是转变了干部作风。“广场问政”暴露出来的问题、差距和不足,促使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从官僚主义、责任缺失、效能低下等方面查找作风建设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抓住了转变作风的突破口和着力点,避免了加强作风建设大而化之、抓而不准、转而不实的不良倾向,使作风转变有了明晰的方向、明确的目标和务实的举措,确保了作风建设提质增效。很多群众说:“现在的干部与过去相比服务态度好了很多,见了我们一张笑脸、一句问候,亲切的很。”三是提高了工作效能。随着“广场问政”的深入开展,该县各个部门和单位都掀起了“效能风暴”,把干部职工的姓名、照片、手机号码和举报电话进行公示,推行办事过程“零停留”、沟通咨询“零距离”、服务质量“零差错”、倾心服务“零目的”的“四零服务”,“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四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四是凝聚了工作合力。“广场问政”实现了党员领导干部由室内走向广场、由镁光灯走向太阳光、由台上发号施令到与群众面对面互动的巨大转变,拉近了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解决了群众长期以来见不到官员、找不到干部的问题,拆除了群众和干部之间的无形之“墙”,“我参与、我问政、我受益”成为“广场问政”的响亮口号。党员干部以取信于民、造福于民的实际行动,树立了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凝聚了全县上下干事创业的工作合力。五是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各镇各部门将“广场问政”的问题整改作为加快发展的破题之举,把干部群众焕发出来的热情和干劲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动力之源,有力推动了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工业赶超、农业创新、城建突破、旅游跨越等重点工作,全县上下形成了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