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是推进科学发展的有效保障。今年以来,丹凤县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制定下发了《关于领导干部转作风提效率促落实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建立推行干部记民情日记、干部去向公示、镇干部“双休日”轮休和带值班、岗位目标责任制、开门评议干部、干部作风举报有奖、党员干部承诺制、干部作风曝光、改革工资发放办法、便民服务等十项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党员干部行为。各镇在落实《实施意见》的过程中,从突出绩效管理入手,创新干部管理模式,建立便民服务中心,有效激发了党员干部队伍活力,营造了人人争先的干事创业环境。
突出绩效抓管理。创新落实“四有三定两评议”制度(“四有”即群众有干部联系卡、干部有民情日记、村有民情意见箱、镇有民情台帐;“三定”即支部定规划、干部定任务、党委定奖惩;“两评议”指镇党委每季度集中评议一次镇村干部工作、党员群众每半年评议一次镇村干部工作。),商镇出台《机关干部岗位目标考核及津补贴(绩效工资)兑现办法》,机关干部考核以100分为基础,日常工作纪律、业务工作、中心工作、领导班子点评各占一定分值,每月考核兑现。在严格奖惩的同时,配套实施早晚签到、去向公示、请销假等制度,坚决治理干部“走读”问题,用铁的纪律确保各项工作落实。
整合资源促服务。各镇扎实推行“文建明工作法”,健全完善干部目标责任制考核,将产业发展、信访维稳、畜牧防疫、安全生产、党的建设等工作分解落实到各村各部门,与各村、各单位及镇干部签订责任书,将责任书落实情况作为兑现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夯实了镇村干部责任。按照“便民、高效、廉洁、规范”要求,将民政、劳动、计生等部门干部整合在一起,建立镇便民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集中办公。目前全县已建成县级便民服务中心10个,镇级便民服务中心16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104个,推动了行政职能的转变和服务方式的创新。至目前,全县便民服务中心共为群众办理各种服务1400余件,解决矛盾纠纷303余起,接受群众诉求咨询1600余起,发布产业发展、农技、劳务用工信息200万余条,帮助1000余户农民找到了致富创业的好路子,2000多名返乡农民实现了再就业。实践证明,便民服务中心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行政职能的转变和服务方式的创新,有效地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添了新的和谐因素。
转变作风抓落实。大力开展“双强型”班子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三问三解”活动,坚持公开公示制度,将干部去向、镇党委政府公开承诺、近期重点工作等全部在各镇LED显示屏上滚动播出,以方便群众办事与监督。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的实施和便民服务中心的建立,有效激活了镇村干部队伍,强化了工作落实,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有效防止和避免了干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现象的出现,营造了为民办事的良好氛围,增强了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进一步树立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截止10月底,全县生猪、肉鸡饲养量分别达到66万头和3000万只,累计发展蔬菜大棚3970亩,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68986万元,民乐园区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竹林关桃花谷、棣花万湾、商镇王塬、老君河流域、铁峪铺东川等农业园区建设初具雏形,带动农业增加值达到82251万元,较去年增加29.9%,生态高效示范园区建设完成投资4085万元,占投资计划的100.2%。新农村示范村、小城镇建设、陕南移民安置点、镇重点项目完成建设任务,全县16个镇170余名领导干部在“三问三解”活动中共走访群众29多户,征求意见建议500余条,为群众办实事890余件,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50余件。全县以龙驹寨现代服务业发展区、商镇工业精深加工区、棣花文化旅游开发区、竹林关生态宜居示范区等“四大重点区域”为重点的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快速推进,整体工作居全市前列。创建省级人口文化建设示范县、省级生态建设示范县取得阶段性成效,创建国家阳光计生示范县、省级园林城市通过验收,被全省民政工作会评为民政工作先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