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县《百姓问政》“不掺水”
打印

“真没想到,我给《百姓问政》栏目组工作人员反应了自己5年工资得不到理顺后,通过问政在一周内就得到了解决”“咱们通过《百姓问政》栏目反应的凤县汽车站车辆安全检查过程流于形式的问题,没想到县委书记亲自带队督查整改,还对运输公司5名主要负责人给予经济处罚,对5名当班责任人给予降职、待岗等处理。”“一个单位领导在回答问政问题时绕圈圈,县长一连举出三个‘哭脸’牌” …… 这是凤县群众在茶余饭后最爱谈论的一个个话题。

近两年来,凤县县委、县政府为切实解决一些政府部门和机关干部中存在的“庸、懒、散、空、玩、奢”等突出问题,塑造“为民、务实、清廉”的服务型政府新形象,由县纪委(监察局)与县电视台在全县创新开设了《百姓问政》电视节目。该节目自2013年10月开办以来,到目前已录播18期,问政涉及到医疗卫生、入托入学、市政建设、民生保障等诸多领域,先后有四个乡镇,16个部门“一把手”带领相关负责人走进节目录播现场与群众交流互动,335个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得到解决,一些困扰群众的“乱收费、乱检查、乱罚款、乱摊派、乱作为”和“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五乱四难”现象在凤县已无立足之地,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如在第三期节目录播后,一位问政代表就编出“劣质气表真糟糕 ,有气无气不知晓。退换碰壁添烦恼,困扰多年没处说。问政栏目到我家 ,问需问忧解民难。燃气经理得民情,立马派员来退换。问政栏目真正好,有疑必解百姓乐”的顺口溜来称赞《百姓问政》节目。

当2014年人民网网友针对各地不同方式的《百姓问政》工作发出“别让百姓问政成了‘烂尾问政’”的声音后,凤县为了使“问政”成为“不掺水”的有效监督方式,在2014年建立起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纪检监察机关牵头,组织、宣传、人社、文化广电部门协调,纠风、考核、督查部门督促,县广播电视台、凤县新闻网、凤县公众信息网等媒体具体负责的运行工作机制,并严格规定被问政部门在回答群众时要直奔主题,只讲问题,不讲成绩,只说怎么改,不说大话套话等,同时要求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不得超过2分钟,否则由主持人当场终止发言,并以犀利尖锐的语言进行质询追问。

随着“百姓问政”频次的增多,为进一步提升群众对《百姓问政》的信任度,凤县又以三个“突出”为问政标尺,全面提升《百姓问政》节目质量。一是突出“问什么”。坚持民生取向,问政话题坚持关乎百姓利益与痛痒,以群众反映较为集中的问题为重点,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烦心事。先后以大农业、大交通、文明城市创建等主题,录播综合性问政3期,广场问政2期。二是突出“怎么问”。问政前,县纠风办首先对问政嘉宾进行培训,打消问政嘉宾怕公开提意见、当面反映问题后,问政部门“给穿小鞋”的思想顾虑,手把手教他们如何将自己的所急、所盼、所忧、所怨真实、客观地表达出来。同时增加了曝光问题的暗访片数量,使被问政部门面对真实的“人证物证”无法回避,只能直面问题做出整改承诺。三是突出“如何整改”。为了督促被问政部门和单位闻过即改,真正让被问政部门和单位在问政现场频频发出的“惭愧、痛心”、“立马就办”、“再发生类似事件引咎辞职”等等话语,变成问题整改的压力,凤县首先建立了曝光问题问责制。对节目中曝光的问题,要求责任单位在规定时限内,就问题开展调查,对责任单位整改不到位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其次建立二次问责制。不定期对各承诺单位的整改、调查、问责情况进行回访、评估,凡存在隐瞒事实、消极应对的,启动再次办理程序并严肃追责问责。截止目前,已给予1人党内警告处分,1人警示训戒,5名主要负责人给予经济处罚,5名当班责任人给予降职、待岗等处理。


上一条:凤翔:织密牢网 严查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
下一条:扶风:科级领导任前须过多重关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