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石泉县在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中围绕重点对象、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通过醒脑、把脉、下药,防止了各种廉政风险的出现。
警示教育“醒脑”。以县、镇、村三级党组织“一把手”以及重要岗位负责人为风险防控重点对象,充分利用廉政教育基地、《石泉讲堂》、纪检监察大讲堂为平台,通过请专家、办培训班等多种方式,先后开展开展道德、法纪、作风教育培训20多场次。还对210余名新提拔和交流的领导干部开展了廉政谈话教育;对村“三”委负责人和近两年县委提拔的科级领导干部就廉洁从政进行了系统培训及廉政考试;并分层次开展一次警示提醒谈话,谈话人数达到2000余人次。
查找定位“把脉”。在规范权力运行工作的基础上,各单位通过自己找、领导提、群众帮、集体定等多种形式,认真查找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制度机制、队伍管理、外部环境等方面存在或潜在的风险点1750个,制订完善防控措施1500多条,突出抓好拥有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和人、财、物管理权等关键岗位的风险点的排查,重点对容易发生不廉洁行为,有可能造成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排查。科学评定廉政风险等级后编制廉政风险管理目录,逐项列出岗位权力行使的依据、界限和责任、廉政风险点、廉政风险等级等内容,经单位领导班子集体审定后在适当范围内公布。
突出薄弱“下药”。在风险点查找和初始风险评估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与风险点相对应的防控措施。围绕“三重一大”存在的风险,健全党政议事、工作规则,规范决策程序。完善党务政务公开、评估评价、专家论证、公众参与、公开听证、风险评估等措施,建立了相关运行程序,对领导班子及其主要负责人的决策权限进行有效制约。通过政府网站、公报、公开栏、媒体等途径,依法向社会公开职权目录、“权力运行流程图”和裁量权基准;强化公共服务、公共保障、求助救济、扶贫开发等社会事项的公开,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加大干部选拔任用、行政支出预决算、财务报销、政府采购、工程建设、资产管理等内部事项的公开力度,切实加强内部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同时,利用警示提醒、诫勉谈话和限期整改等方式进行处置纠偏,将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风险隐患控制消灭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