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绵巴山出锦绣,黄洋河水流千年。近年来,随着群众工作的转变,如何转变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提升便民服务?位于汉滨区东大门的县河镇在全镇29个村、6633户推行镇村干部集中在村服务日制度,以扎实的工作、便民的举措、显著的成效为这道关系社会公平正义、执政能力建设、创新群众工作的难题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您好,我是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柯贤文。这是民情联系卡,上面有我们的手机号码,有事请找我,我为您服务。”县河镇牛岭村的大学生“村官”柯贤文在推行镇村干部集中在村服务日制度不久,就走家串户发放民情联系卡。小小的卡片上印着镇驻村干部、村支部书记、主任等姓名、职务、分管的工作、联系电话等。优抚、低保、救济、宅基地、计划生育证等申请,强农惠农政策咨询等,村民无论大事小情都可以拨打。这项“有事请找我,我为你服务”的镇村干部集中在村服务日制度,正在29个村轰轰烈烈的进行着。
推行镇村干部集中办公制度----让管理向服务转变
“我们百姓第一关心的是你办事公不公道,第二是你有没有吃冤枉,第三是你有没有真心帮助我们致富。”这是现在村民们对乡镇干部的普遍期待。
自取消农业税,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以来,农村工作除开展计划生育、经济发展等常规工作外,基层干部深入群众时间越来越少,与农民直接接触打交道的机会变少,深入一线工作也随之减少,干部脱离群众工作现象比较严重,许多干部“身在基层却下不了基层、面对群众却服务不了群众”, 干群关系疏远,民主监督不强,群众诉求不畅,政策法规宣传不到位;干部事业心、责任心不强,甚至有“走读”现象,工作浮在面上、效率不高,庸懒散现象严重;群众意识、大局意识、发展意识不强,各项工作开展阻力大等问题突出,矛盾纠纷层出不穷,不和谐因素增多,工作上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群众上访,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从而使干部急需转变作风,维稳灭访扭转政府形象迫在眉睫。
探索“18644”模式——让便民服务惠及每个家庭
自全区建立便民服务体系以来,该镇迅速反应,将各种相应的服务下传。正如区委常委、纪委书记王怀中所说:“县河镇推行镇村干部集中在村服务日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便民网络的多功能叠加。这张网络最后的触角,不是伸向某一个组织或单位,而是触及每一位普通老百姓。”镇村干部集中在村服务日制度,就是由包村干部组织村“三委”班子(含大学生村官),每周星期二固定在村活动室(或其它固定场所)集中办理日常性事务,同时为群众提供政策宣传、纠纷调解、业务代办、掌控民情、技术培训等便民服务。
该镇“18644”模式,即建立“一整套”服务网络;规范“八个一”服务标准(一个固定民情办公场所、一块民情牌子、一张民情连心卡、一套民情制度、一本民情台帐、一部民情通讯设备、一个民情公示栏、一个民意信箱);明确“六项”服务范围(落实决策决议、收集村情民意、接访解难释疑、开展便民服务、商议村级事务、指导包抓协调);改进“四于民”服务方式(积极的问访于民、充分的问政于、热情的代办于民、真心的帮扶于民);统一“四步走”服务流程(及时受理、限时办结、及时回复、定期监督)。
“服务日制度”——让党员亲和力提升的温度计
便民网络建成了,如何形成长效机制,更好地为百姓服务?正如县河镇党委书记李忠安所说:“群众工作就是服务。”建立便民网络之后,如何把分散的社会管理职能---叠加到这张网上,让网格“不仅管理到更加服务到”每个老百姓,成为县河镇镇村干部集中在村服务日制度考虑的重点。
笔者在该镇采访当天,财梁村一张姓夫妇高高兴兴地从该村办公楼出来,原来他们申办的二胎生育审批手续,从申请表领取、提交到村计生员和驻村干部审核、签字,只用几分钟就办妥了。他们高兴地告诉笔者,镇村干部集中在村服务日制度的实行,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
据悉,为扎实落实一线工作法,切实转变干部作风,该镇从年初开始实行镇村干部集中在村服务日制度,规定该镇全体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及村“两委”干部,每周至少2个工作日集中在村办公,召开村“两委”扩大会,接待来访群众,了解社情民意,研究解决当前农村存在的各类难题。还把住村制度与年终考核进行挂钩,对于规定事项没办好的干部,将扣除其机关干部自身建设考核分。在镇村干部集中在村服务日里,驻村干部必须到村签到,该镇组织督查组人员随机抽查、每周必查。同时,该镇还要求驻村干部在住村工作中做到“六必到”,即所驻村召开重要会议必到,研究重大村务必到,推动重点工作必到,解决难点问题必到,化解重大纠纷必到,处置突发事件必到。通过实行镇村干部集中在村服务日制度,该镇在一线掌握民情、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落实责任、在一线锻炼干部、在一线树立形象,着力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使得干部能主动到村开展服务,变过去的工作被动为主动,使得镇村干部服务群众的热情高涨,服务群众意识明显增强,办事效率显著提高,群众满意度增高。据统计,已经累计接待群众1200人,代办业务386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188件;调处各类群众纠纷15起,成功化解了3起越级上访事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近50%。
民心是服务出来的
俗话说:“老百姓心中有杆称。”要想让百姓称个满意,首先要以服务赢得民心。那么民心如何赢得呢?要从服务中找答案。
县河镇为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把权力放在阳光下公开运行,让便民服务中心“能办事、办事快、办得好”,是该镇党委、政府的一场“自我革命”。
这场自我革命与创新群众工作紧密结合,于是县河镇推行镇村干部集中在村服务日制度,每周只有两三天时间,但同时它又很长时间,是因为它不仅是服务群众的便民日、了解政策的明白窗、密切干群关系的连心桥,而是70多名党员干部专问群众身边事,专访群众疾与苦,专解群众困与难。群众有什么难题,一个电话就可以解决,免除往返奔波之苦,方便群众办事。镇村干部集中在村服务日制度,不仅反映出了县河镇党委、政府真情为民利民的良苦用心,同时也折射出了干部执政为民的终极目标。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近日,笔者所见所闻的“镇村干部集中在村服务日制度”,果真名不虚传。它不是简单的集中办公,而是以心换心,抓服务硬件软件、抓服务的细节、抓服务内容的延伸,既换“汤”,更换“药”。我们既为县河镇党政以高标准、用实际行动抓群众工作的做法叫好,更为其货真价实的便民服务而鼓掌。这样赢得了民心,何愁农村不和谐稳定,何愁经济不迅速发展?
文章来源:汉滨区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