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媳妇是湖北人,结婚3年了,户口还在老家,一直转不过来,个人已经申请,村上也签了意见,但一直办不下来”。 这是白河县冷水镇川共村二组村民张满荣在该县“三问三解”农村(社区)入户走访摸底表“问需于民”一栏填写的内容。
在紧接着下面的“现场解决情况”一栏,在这里走访的县财政局干部袁长青答复说:“回头协调派出所,把情况问清后将及时反馈,以尽快解决”。
“这只是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三问三解的一个缩影。”县委书记郭德林表示,围绕“千名干部下基层、三问三解惠民生”活动,全县各乡镇各部门纷纷采取了有力举措。
从“听解帮促”到“连心工程”,从“六包六促”到“四带头四表率”,白河历届执政者始终高度关注群众切身利益。无论是“三苦精神”的开创时期,还是“愚公移山”的历史新纪元,县委县政府始终牢牢把握发展与稳定大局,团结带领广大干群扎实苦干,再一次在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航程中做出了表率。
领导带头 沉下身子解民忧
“请问您对政府的惠民政策还有哪些不清楚的事项”? 白河“三问三解”入户走访“问政于民”,其言谆谆。
只有认真听取群众的建议和意见,政府的政策更加暖人心、合民意、有效果。顺应这一历史新期待,“三问三解”活动自上而下徐徐展开。
白河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县委书记郭德林亲任领导小组组长,县委组织部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县委周密部署下,相应机构、实施方案、实施意见、管理台账、民情日记手册等工作紧锣密鼓陆续展开。整个活动分为走访调研、促进发展、建立机制三个阶段,持续至12月底。县委特别强调,本次活动将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和各单位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重要内容。
“主动上群众门、住农家屋、干农家事”。 县委对各级干部下基层提出明确要求:不得干扰群众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不得接受基层陪同和特殊接待,不得在基层单位报销任何费用,不得收受任何礼品,不得在工作期间饮酒,不得参与有损党员干部形象的各项活动。钢性要求是:县级领导和科级干部全年深入基层不少于90天,干部全年深入基层一线不少于120天,每名领导和干部至少结对帮扶困难群众1户以上。
问政于民,其要在行。问不是目的,行才是根本。县委组织部全体干部在全县动员大会之后第二天就自带被褥、自掏伙食、自进家门,深入包建村麻虎镇松树村按照“四带头四表率”要求“三问三解”,组织部要求每名干部联系1至2户重点户,结对帮扶1至2户困难群众。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王黎多次深入柯尊东、乐文楚等村民家中,了解生活困难,听取发展愿望。
县级领导每人一个联系点,2657名干部组成 “三问三解”工作组,纷纷下到驻村、社区、企业、学校、卫生院等基层单位。116名领导干部包抓52个信访案件, 984名干部包抓358个民生项目,重点信访案件实行 “五定五包”。每个镇确定一个条件差、矛盾多的村,由镇党委书记担任驻村工作组组长。截至目前全县共下发“三问三解”活动农村(社区)入户走访摸底表11000余份。县委“三问三解”办组成六个督查组,采取随机抽查、联系对象评议等方式进行督查,每季度一次通报,确保了活动效果。
群众是施政的基础,政令得失反映最真实。麻虎镇兴坪村村民刘加顺双目失明,一直靠政府救济,政府副镇长阮志在“三问三解”中多次与他谈心,了解其发展心愿,在阮志鼓励帮助下,刘加顺学会了按摩技术,并在县城一家盲人按摩点找到了工作,领到工资那天,刘加顺高兴地说:“做梦都没想到,我一个残疾人也能挣钱了……”。
“问需于民”解民困
“请问你本人目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只有了解人民真正需要什么,才能更好的为他们做什么、怎么做?白河“三问三解”入户走访“问需于民”,其心恳恳。
冷水镇水平村村民吴德贵向前来走访的干部一口气提了三个问题:一是从二组搬到三组后,自己成了“黑户”,村上开会都没人喊他,为此有意见。二是他20多岁的孩子小时候长疥疮因用药不当,导致残疾,能否享受相关补助。三是自己已经从“山上”搬到“山下”,可否享受移民搬迁政策。
走访干部经过认真调查、梳理,妥善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关于吴德贵儿子的残疾补助问题,其实有关部门已经给他办好了,这次经走访人员提醒答疑,他明白了。在处理第三个问题时,走访干部了解到,吴德贵已“下山”9年,不符合相关政策,经耐心解释后,吴德贵心里的疙瘩解开了。
然而,还有“王德贵”、“张德贵”……心头的疑问又咋办呢? “请您碰到困难、遇到问题、发现突发事件苗头、家中有重要事情等情况时,第一时间与我联系,我将及时协助您解决”。在麻虎镇采访时,镇党委书记蔡成礼递给记者一张名片,与其它名片不同的是,上面没有耀眼的职务头衔,却密密麻麻的写着这样一行字。“这是我们的‘干群连心卡’,平时随身携带,便于群众联系”,蔡成礼说。
这不,百姓的事儿还真不少。金银村村民陈绪余因土地纠纷一事,曾多次上访,蔡成礼得知后,诚心诚意与他交朋友,尽心尽力帮他解难题,使他多年的心结就此打开,并表示从此以后有事就找当地党委、政府解决,不再盲目上访;松树村民余子珍曾多次要求解决过河桥的问题,因项目资金不足等多种原因久拖未决,干部通过“三问三解”走访调查,过河桥问题解决了;驻村干部在了解到养殖大户李某在生产过程中缺技术,急切盼望有人指导时,他们迅速联系了畜牧中心的专家现场指导,解决了难题。目前全县已开展农业实用科技培训10余场次,咨询服务100余次,发放农业科技宣传材料1000余份。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王黎介绍,除了“听解帮促”、“四带头四表率”,还要求干部在化解矛盾时坚持“法、理、情、例”四个原则,在处理问题时“不偷懒、不耍滑、不使坏、不越轨,讲公平、讲诚信、讲道理、讲规矩”。通过上访户“陪访”、建“特困户”档案及“特困群体精神抚慰救助制度”等办法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眼下,77个县直部门、中省驻县单位深入12个镇127个村(社区)逐户走访。2657名干部每人包一名困难群众,帮其选准1个项目,掌握1门技术。22名领导干部一人深入一个重点企业,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送温暖,帮项目、帮资金、帮咨询、帮培训,解决群众困难。
干部呈现给群众的是炽热的真情,群众回馈给他们的必将是春天般的温暖。活动开展以来,过去在选举中爱“捣乱”的个别人也学“乖”了。昔日的上访稳控对象,如今却在文化活动中自编歌词,称赞起党委政府的功绩。
“问计于民”解民怨
“您认为政府工作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哪些,在改善民生等方面您有哪些建议”?谋思路向人民问计,找问题听群众意见。
群众是生活的先知,冷暖甘苦感受最深。川共村四组村民邱克顺向到他家走访的干部王德芳反映了吃水难的问题。意见反馈上去后,工作组干部及时调查走访得知,邱克顺的居住方位走向与其他村民不属于同一区域,如果硬性解决,成本高,不划算。工作组一边为他找到新水源地,一边调整施工方案。很快,邱克顺吃水问题不愁了,他不仅不怨了,还要挽留工作组干部吃饭呢。
一个个问计于民的方略,让广大群众群情振奋。冷水镇在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特困家庭、老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老村干部、能人大户、企业中开展“八访”活动延伸了“三问三解”内涵。 “建立一套家庭档案、整理一本联系群众通讯录、发放一张民情卡、记好一本民情日志、落实一张为民办实事承诺书”的“五个一”活动丰富了活动内容。此外,他们还努力当好“政策宣传员、致富信息员、群众服务员、工作指导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破解发展难题,成为维稳排头兵。
一个个施惠于民的举措,让山城百姓普遍受益。县总工会创造性开展了“派百名干部、进百家企业、访百户家庭、帮百名职工”活动,3个工作组分赴12个镇和11个系统工会,与100余名职工面对面沟通思想,化解矛盾;县医院医疗队利用周末为2000余村民免费量血压、测血糖、做B超,为冷水卫生院赠送3万余元医疗设备,并委派高级医师到该院交流技术,培训医护人员;县司法局分别给两户困难服刑人员家庭发放慰问金500余元,并到包建的南沟村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为困难群众捐款1500余元,印制《民情调查表》、《农民工法律读本》、《惠民政策选编》各6000余册,接待法律咨询20余人,发放法律援助资料2万余份。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地处秦头楚尾的白河人员杂聚,文化多元,矛盾交织,稳定为先。作为“听解帮促”的升华与发展,白河深入开展的“千名干部下基层、三问三解惠民生”活动,不仅是一次倾听民声、集中民智的过程,也是一次理清思路、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一次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过程,它促进了社会稳定,强化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和群众基础,它必将汇聚起强大的民意基础,产生不竭的力量源泉,有力推动美好安康进程。
文章来源:白河县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