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长县在清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不在岗人员专项工作中,通过自查自纠和初步组织核查,共发现有867人存在“吃空饷”现象,其中自愿申请提前离岗114名,教育“三五”人员320名,退居二线271名,病事假89名,产假10名,外出学习6人,借调51人,擅自离岗2人,其他2人,纠正已死亡仍发放工资2人。同时,对全县在职的32名县处级领导干部配偶及子女从业情况进行调查并登记备案,未发现县处级领导干部配偶及子女有“吃空饷”现象。
根据市纪委要求和县委工作会议的安排部署,该县迅速成立清理“吃空饷”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纪检、编制、人事、财政部门的业务骨干充实到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清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不在岗“吃空饷”人员的通知》,统一清理范围与类别,做到清理目标明确,机构健全,人员到位,措施得力。各乡镇、各部门单位站在建设廉洁型机关的高度,“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明确专人负责,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将本单位在编人员、自查自纠情况及清理的对象、结果进行公示。在清理工作中,该县通过会议、电视、网络等各种途径,广泛宣传清理工作的意义及清理的对象和重点,并设立了举报电话、信箱及电子邮箱,强化清理关键环节的公示,使清理工作始终置于干部群众的监督之下。对照文件要求,各乡镇、各部门单位将自查自纠情况书面上报县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清理工作办公室对自查情况进行初步审核和汇总。县清理工作办公室综合各部门自查自纠情况和平时掌握情况,组成工作组先后到县农业局、果树中心、疾控中心、林业种苗站、客运办、考试管理中心等单位进行重点抽查,抽查中采取调阅单位“三定”方案(规定)、机构编制人员手册、工资表和职工签到花名册,查看人员是否在编在岗一致。在清理中还设下了“铁杠杆”:对于在自查自纠阶段主动讲清问题,积极清退虚领的工资和福利的,能正常回单位上班的,则从宽予以处理;对于在规定期限内隐瞒不报、不如实报告、走过场、搞形式,被群众举报的,一经查实坚决从严处理。
解决“吃空饷”问题,集中清理只是权宜之计,建立长效机制才是根本。在狠抓清理的同时,针对“吃空饷”现象产生的原因,该县从健全完善制度入手,着力构建杜绝“吃空饷”现象的长效机制。县清理工作办公室研究出台了《关于对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不在岗人员的处理意见》和《子长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请销假管理办法(试行)》,对各类“吃空饷”人员的处理做出明确规定,对县级领导、科级领导和一般工作人员的请假审批程序、假期待遇等做了详细规定。各有关乡镇和部门单位也认真研究制定财政供养人员编制、经费管理的有关制度和办法,建立了相应的责任分担机制,从制度上、源头上杜绝此类问题的发生。
过去,因财政供养人员工资发放制度等有缺陷,造成了个别人员“吃空饷”现象。这类人员在编不在岗,只拿工资不干活,不仅影响了在职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影响了机关行政效能,浪费了政府财力,也影响了政府形象。子长县通过开展清理 “吃空饷”专项整治,不仅有效堵塞人员经费管理漏洞,减轻了财政负担,净化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同时也激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如今,该县干部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干部作风明显好转,机关工作面貌焕然一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文章来源:子长县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