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拳”出击 源头治理
打印


  不上班照样有收入,不干活照样拿工资,有违公平正义,群众深恶痛绝。这种发生在“特殊人群”的现象,糟蹋的是纳税人的血汗钱,侵蚀的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收获”的是人民群众的“失望度”,是严重的不正之风。今年以来,按照市纪委统一安排部署,甘泉县纪委、监察局下狠心,出重拳,对全县“吃空饷”人员彻底来了个大扫除,取得了显著成效。

 

  部署严密 责任到位

 

  市纪委清理“吃空饷”文件下发后,甘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及时传达学习了文件精神,县委常委会进行了专题研究部署,成立了以该县纪委书记为组长,组织部、监察局、人社局负责人为副组长的清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职责,夯实了工作责任。该县纪委联合县委组织部、编办、人社局、财政局及时下发了《关于清理全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吃空饷”人员的通知》,将清理工作任务进一步细化分解,成立了六个工作小组,分系统包片做好清理、公示、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明确了全县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一把手”的工作职责,要求各级各部门都要把清理“吃空饷”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根据自身实际排出清理工作进度计划,形成了单位“一把手”亲自抓,班子成员配合抓,精干力量深入一线抓的工作局面,确保了清理工作的有序推进。同时,通过召开动员大会、下发文件、在各种媒体报道等形式,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广泛动员,提高全县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对“吃空饷”问题的认识,确保清理工作人人知晓,人人参与,人人监督。该县还公布了三部举报电话和一个举报邮箱,将清理通知和第一阶段六个工作小组上报的所辖单位公示名单分别在县有线电视台滚动播出7天,及时宣传报道“吃空饷”专项治理工作动态,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监督,为清理工作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目标明确 措施得力

 

  明确清理范围。对全县所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在编不在岗“吃空饷”人员进行全面清理。

 

  明确清理对象。根据市纪委要求,结合县情实际,该县,明确了九种在编不在岗“吃空饷”人员:一是长期请假在外兼职、做生意、居住外地以及子女上学陪读的人员;二是停薪留职、带薪留职、自动离职、长期旷工的人员;三是未经单位批准离岗学习的人员;四是死亡不注销,未按规定办理停薪手续的人员;五是因病或因事请假未按规定办理扣发工资手续的人员;六是受处分未按规定办理工资降级或停发工资的人员;七是服刑未按规定开除公职仍领取工资的人员;八是调出不下编、不停薪、虚报工资表套取工资的人员;九其他形式违规领取工资的人员。

 

  明确清理措施。为了确保清理“吃空饷”工作不走过场,取得实效,该县纪委积极创新工作思路,采取严格的工作措施,多部门联动、八举措并举,系统清理“吃空饷”人员。该县编办采取“一编一人一帐”,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严把人员招录聘用调出调入关口、严格实行用编、招聘计划,坚决纠正杜绝超编进人、混编混岗、挤占挪用编制等行为,有效地控制“吃空饷”问题的发生;该县财政局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将清理“吃空饷”与财政供养人员管理、工资统发、部门预算、财政监督相结合,并借助于省市财政供养人员信息平台对全县财政供养人员逐一进行核对,严格执行《甘泉县财政工资统发管理办法》,按照政策规定认真办理调动、辞去公职、停薪留职、死亡、受刑、受行政处分等人员的工资变动调整工作,并安排会计局、财税监督局对全县221个单位进行专项检查;该县组织人事部门按照《甘泉县鼓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领办创办个体私营企业的若干规定》对全县领办产业人员进行全面核查清理;该县民政部门会同相关单位对老红军、老八路、老复退军人、军遗属进行重新排查登记;该县养老经办中心和农保处对全县参保人员进行全面核查,杜绝因病故等未及时办理相关手续而“吃空饷”现象的发生;该县各乡镇部门、单位对本乡镇、本系统、本单位离退休人员、60年代精简人员、遗属进行全面排查;该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严肃查处“吃空饷”的举报,做到有举报必查,有查必果。同时,印发了清理“吃空饷”人员工作公示和自查自纠情况登记表、单位实有在编人员公示表、自查自纠情况公示表、离退休、60年代精简、遗属人员摸排表,第一阶段工作成效表等样表,确保清理活动深入、规范开展。

 

  全面查纠 彻底清理

 

  清理工作开展以来,该县严格按照自查自纠、组织核查、整改处理、建章立制四个阶段要求,扎实工作,全面查纠,彻底清理。县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先后12次召开“吃空饷”工作汇报会,及时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困难、新问题,不断推动清理工作纵深开展。4月25日,该县又组织召开了清理“吃空饷”工作推进会,相关单位负责人共计167人参加了会议,对清理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要求各单位全面深入进行自查自纠,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全市清理“吃空饷”工作推进会议精神。截至目前,该县六个工作组已对全县221个单位5626名财政供养人员进行了全面摸排清理,共排查出在编不在岗人员507人,其中内退282人,病事假173人、借调34人、产假10人、领办企业5人、擅自离职2人、服刑1人。经过集中清理,目前已有96人返回单位上班,282人办理了离岗退休手续,其余129人中,休产假10人,职业病1人,103名确需请病事假人员已按照相关政策规范了请假手续,9名借调人员已办理手续、解除劳动关系1人,开除公职1人,3名领办企业未上班人员已停发了工资,擅自离职无法联系1人已在《延安日报》上刊登公告限期回单位接受处理。对775名退休人员、68名60年代精简人员、97名遗属人员、101名协理员、726名60岁以上发放补贴人员、455名领取养老保险金人员、209名公益岗位人员,该县也进行了摸排核查,共纠正已死亡仍发工资15人,对3名无法联系的60年代精简人员停发了工资,对12名无法联系的遗属暂停了补贴发放。根据市纪委要求,该县还对全县32名县处级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从业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排查,并及时上报了市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工作中,该县积极受理群众举报,目前共受理书信、电话、邮件举报57起,都逐一进行了调查核实,做到了有案必查,有查必果。同时,把清理“吃空饷”工作和正在全县深入开展的“讲党性、扬正气、树形象”作风整顿建设活动有机结合,先后组织督查35次,明察暗访12次;在县有线电视台公开曝光单位9个、迟到早退干部职工38人次;下发“三问”通知书12份,处理干部12人(其中警示训诫10人,免职1人,解除劳动关系1人),促使全县干部作风明显好转。

 

  建章立制 源头治理

 

  解决“吃空饷”问题,集中清理只是权宜之计,建立长效机制才是根本。

 

  从清理工作一开始,该县就十分注重完善制度机制,及时总结清理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积极探索建立源头防治“吃空饷”的长效机制。一方面,为了有效巩固清理 “吃空饷”成果,该县对在自查自纠阶段对返回单位上班人员加强思想教育和管理,切实提高他们对“吃空饷”的问题危害性的认识,增强其法纪观念和责任意识,使他们能够安心工作,认真履职。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严肃工作纪律、财经纪律和人事编制纪律,通过多次调研讨论,该县针对清理工作中发现的新问题以及编制、人事、财政管理等方面的漏洞和薄弱环节,积极探索源头预防“吃空饷”的新方法、新路子,不断完善综合性干部人事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干部人事管理,建立健全通报联审机制,对单位部门人员增减和人员异动动态监管,积极构建从源头上杜绝“吃空饷”的长效机制。目前,该县已先后出台了《甘泉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请销假管理办法》和《关于对机关事业单位“吃空饷”人员的处理意见》两个规范性的文件,对涉及干部请销假管理的程序及权限、具体处理规定、责任追究等进行了明文规范,使干部职工的请假病休有章可循,坚决杜绝政出多门,切实加强干部职工监督管理,从源头上根治“吃空饷”的长效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美水大地风清气正,洛河两岸人心思齐。通过系统治理占编不在岗、占位不履职、白拿俸禄、坐吃空饷的现象,进一步树立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加强了各级各部门的监督管理,提振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精神状态,改进了机关单位工作作风,在全县上下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为建设开放、生态、文明、幸福新甘泉增添了动力。

文章来源:甘泉县纪委


上一条: 甘泉县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工作
下一条: 宝塔区做好“四篇文章”营造廉政文化氛围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