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延安
打印

对于我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这代人,延安一直是心中的圣地,永远的向往。

几回回梦里在延安。多少次在书本里、电视中与延安相遇,对她的这种情感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鲜花盛开的季节,50年的夙愿终于成真。当我背起行囊走近延安的那一刻,我的心始终都没有平静过。这是一次心灵洗礼的历程,这是一次永生难忘的记忆。

淳朴的延安人民

那天,我到达延安干部学院已是下午2点多钟了,学院食堂已经过了饭点,我走进学院北门的一个小巷里,小吃铺、便当店也都已经打烊。正当我准备转身往回走的时候,被一对朴实、憨厚的中年夫妇叫住,他们问我:“你是不是吃饭?”我说:“你们的火都关了,炉子再点燃起来,吃碗面条还不够你们的成本!”谁知这对陕北夫妇热情地拉着我的手:“来了都是客,我们挣不挣钱是小事,总不能让远方来的你饿着肚子!”他们一边招呼着让我坐下,一边重新打开炉门,重新点起炭火,很快为我下了满满一大碗面条。虽然肚子很饿,还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这碗面吃下了。结账时,女主人说:“你就给10块钱吧!”我执意要给他们付30元,可是他们一百个不愿意,和我争得面红耳赤,说:“你这是看不起咱延安人。”这下把我弄得很尴尬,我本想人家为我重新点燃炉子,这份面的量也不止收10元,我走南闯北,还是懂得行情的。延安人民再实在也不能让人家赔钱吧!最后我还是没拗过他们。

这样近距离地接触延安当地人,他们让我开了眼界。以后几年,我时常想起这对延安中年夫妇,始终是那么美好,要有机会我都会给大家讲述这样一段经历。

心中的信仰之光

“班外课”如此生动,以后1个月的经历更是让我刻骨铭心。第3期年轻干部党性教育专题研修班正式开课的第1堂现场教学课,学院就把我们安排在宝塔山下。

对于我这样对延安如此向往的人来说,宝塔山在我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如今站在宝塔山下,记忆里的宝塔山在眼前一幕幕地回放。这就是我仰望已久的神圣的灯塔,不敢相信此情此景是真的。噙着泪水的眼睛里,宝塔山一会儿朦胧,一会儿清晰;山脚下的延河绵绵流长,5月的陕北虽然雨水很少,延河几乎已经干涸,但我耳畔仍然能听见哗啦啦的延河水汹涌激荡,似乎在不停地奏响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半个多世纪前,党中央在延安的往事历历在目,宝塔山下的窑洞灯火依然闪闪发亮,那是我心中的信仰之光,是我的生命之光,从未熄灭,伴随我的人生越燃越旺。

正是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创造了人类的奇迹,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来到陕北吴起镇。当时来到延安的这支红军部队虽然仅存一万人左右,而正是这一万个火种,点燃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火,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正是有了他们,延安这个名字从此走向四方,响彻世界!

当年延安这个黄土高原的信仰圣地,成为无数中华儿女追求真理、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向往之地。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来自五湖四海的爱国进步青年,以“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的毅力奔向这里,来寻找理想信仰归宿。正是这个进步的力量,在这片热土上深耕13年,让星星之火燎原全国。

党能够成功的密码

在延安的日子,我带着朝圣之心,来到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南泥湾、清凉山等革命旧址,寻找中国革命成功的答案,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密码。沿着先辈们追求真理的光辉足迹,在一座座窑洞里感受当年先辈们为中国革命事业呕心沥血的心路历程。一次次感动、一回回荡气回肠。

1937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凤凰山作为中共中央的第一个驻地,曾经留下过许多动人的故事。1938年11月20日,日军飞机轰炸延安,中共中央机关由此迁往杨家岭。在此期间,中共中央召开了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党的白区工作会议、洛川会议、六届六中全会等许多重要会议,作出了从土地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战略转移等重大决策,为即将到来的全国抗日战争,在政治上和组织上作了重要准备;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度过了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日军飞机轰炸延安时,除红军总参谋部和朱德、周恩来旧居外,其他建筑均被炸毁。

杨家岭是中共中央领导在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期间的住处。这期间,中共中央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1943年,毛泽东等领导人又从这里陆续搬往枣园。这里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延安居住时间最长的驻地,其间发生了不少有影响的事件。

如今的杨家岭、枣园,风景秀丽,百花齐放,似一张张笑脸,喜迎千千万万后来者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杨家岭窑洞前的小石桌旁,我们仿佛又见到了领袖们的音容笑貌和谈笑风生的场景。枣园里的枣树散发着枣花香气,枣园的雕像栩栩如生,让我们再次领略到领袖们的风采。窑洞里摆放着领袖们当年用过的家具,非常简单,它们就像普通人家过日子,宛如平常一首歌,很难想象这里当年为什么能够迸发出如此巨大的力量。我们静静聆听着,雨在回忆、风在述说这股力量的信仰源泉。

站在枣园沟口的操场上,回忆当年毛泽东参加追悼会,并亲笔题写“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发表《为人民服务》演讲的场景。这让我们又一次加深了对党的认识,真正懂得了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为了人民,人民至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也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到,1944年9月,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正是针对这一情况,发表了这篇演讲,悼念张思德,并号召大家学习他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一个精神的圣地

阳光下的清凉山光彩夺目,它是红色的新闻山,当年曾是中央党报委员会、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央印刷厂、新华书店等众多新闻出版部门的所在地,这里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摇篮。在媒体、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当年我们党的新闻人是怎么工作的。他们用最原始的活字印刷、油印小报、手摇发电机,将一道道红色电波、一条条重大消息,从这里发出;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个重要主张、公告,通过它们发向全世界。正是延安时期的这座红色新闻山,为党的新闻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播方式,代代相传,绵延至今,不断发展壮大,已然成为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成了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

这次红色体验,最难忘的还有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今天的南泥湾已是郁郁葱葱,长满了果树、谷物和蔬菜,处处都是一片生机。当年,这里可是一片荆棘丛生的荒野。1941年初,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奉命开进南泥湾,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实行“屯田政策”。在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且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指战员们自己动手建窑洞、搭帐篷、挖野菜、制家具,逐步解决了吃住和生产资料问题。我军通过南泥湾大生产运动,逐步实现了丰衣足食,减轻了人民负担,培养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支援了边区建设,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为全军和抗日根据地树立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榜样。

延安就是一个精神的圣地,这里有说不完的故事。想延安,是一种习惯、一种自觉,是发自内心的诚服和尊崇。延安是个神奇的地方,走近她,有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离开她,有许多许多的思念。

心中有延安,脚下更坚实。我们不管走多远,不忘来时路,只有初心永怀,才能方得始终。


上一条: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
下一条:树根上的舞者——沙枣树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