茆梅芳:强力实施“五大工程” 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打印

去年以来,子长县坚持重心下移,牢牢把握基层基础,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探索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通过强力实施“五大工程”,形成了具有子长特色的农村基层廉洁体系。

一、强力实施“强基固本工程”,把纪检监察网络延伸到农村

紧紧围绕中央纪委9号、10号精神,把强化农村基层纪检组织建设作为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来抓。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机制,研究出台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和任务分工意见等,建立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把此项工作纳入县委重要议事日程,与新农村建设工作共同研究、共同部署、共同推进。二是强化网络体系建设,严格按照纪检干部准入制度,为全县16个乡镇在全县各乡镇配齐专职纪检监察干部16人;在全县358个行政村和6个社区居委会建立了村民(居民)监督委员会,每个村(社区)配齐了纠风监督员,把纪检监察组织和工作延伸到基层,在全县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的立体监督网络体系。三是强化阵地设施建设,将乡镇纪检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充实必要的办案设施装备,使全县16个乡镇全部达到有牌子、有办公场所、有必要的办公设备、有基本的交通保障的“四有”标准,有效增强了乡镇纪委开展工作的保障水平。去年以来,基层纪监组织共化解各类矛盾2200多件,有力维护了农村大局稳定。

二、强力实施“教育导向工程”,让清风正气植根在农村

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在反腐倡廉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三抓三强化”措施,使农村廉政文化新风注入农村。一是抓创新,强化教育效果。采取“读、学、看、测、倡”五廉教育法,务求教育实效。“读廉”即发放《子长县纪检监察工作手册》等学习资料,要求农村党员利用农闲之余学习;“学廉”即组织农村党员干部集中办班学习,分批次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职若干规定》的学习培训,在全县农村基层干部中营造了浓厚的学《规定》、用《规定》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了领导干部廉洁意识;“看廉”即组织党员干部、学生观看党风廉政巡礼展、革命旧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测廉”即对基层党员干部进行纪检监察知识测试;“倡廉”即在农村广泛开展家庭助廉、移风易俗等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增强全社会反腐倡廉意识,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浓厚氛围。二是抓典型,强化示范带动。把全县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示范点,投资30余万元在各中心村镇、沿路醒目地段分别建立起了廉政文化墙,通过图文形式展示廉政警句、漫画,构成子长独具特色的风景线。结合“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将反腐倡廉书籍、影视、资料和电教片等送到农村,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群众置身于廉政文化的教育中,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引导农村基层干部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秉公办事。三是抓载体,强化阵地建设。以县委党校为依托,成立廉政文化宣讲团,巡回宣讲党纪国法及党的各项富民政策;举办了“清风韵子长”专题廉政文艺晚会;成功举办了子长县“清风伴我行”演讲比赛,还代表全市参加了陕西省“清风伴我行”演讲比赛,获得了优秀奖;精心组织开展了“清风伴我行”征文比赛,其中《清风正气一面旗》荣获省纪委“清风伴我行”征文比赛一等奖。

同时,针对当前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多元化需求,将廉政文化蕴含的诚信、守法、清廉等内容渗透、充实到乡村文化建设之中,展现了“文明、和谐、倡廉”的农村廉政文化新气象。

三、强力实施“便民服务工程”,把各项服务送到农村

坚持分级试点、分类推进的办法,稳步推进基层便民服务制度的落实,并以乡镇为民服务中心为轴线,实行县、乡、村三级并网联动服务。在县城建立政务服务中心,在全市率先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了高标准县政务服务中心,全县194个行政许可项目、41个非行政许可项目和10个公共服务项目统一入驻县政务服务中心,做到“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理”,使只跑一次路,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有效缓减了群众办事慢、办事难、行政审批环节过多过滥的问题。在乡镇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在玉家湾镇、马家砭镇、史家畔乡、余家坪、李家岔、涧峪岔6个试点乡镇的便民服务中心已全部投入运行,并启动了行政审批电子网络建设,实现与县政务服务中心联网互通、资源共享。在城区街道办建立便民服务站,街道办6个社区建立起便民服务站,为社区居民提供务工、租房、招生、搬家、红白理事等服务和信息中介,实行“一窗受理、内部运作、上下联动、全程服务”,将政务服务延伸到群众身边。今年以来,全县乡、村两级为民服务办理机构共办理各类为民服务代理事件3000多件。村庄建立便民服务代办室,实行服务代理制,对涉及农村退耕还林、粮食直补、养老保险、农村合疗、户籍申报等事项由村干部全程代理。便民服务机构的建立,转变了干部作风,方便了群众办事,增强乡村两级党组织的凝聚力。

四、强力实施“制度创新工程”,把防腐关卡设在农村

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调研年”、“创新年”、“执行落实年”和“深化提升年”活动中,紧紧围绕农村基层实际,积极探索出一套实用、管用的制度,为规范村级民主管理、预防村官腐败、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一是推行农村财务“五制”管理办法。在农村财务清理中系统总结出农村财务“五制”管理办法(即:集体走账制、财务人员公推民选制、财务人员分工负责制、财务定期公布制、票据规范管理制),在全市召开的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现场会上得到全面推广。二是推行财务报账“七笔会签”制度。针对财务报账环节中暴露出的问题,从完善财务开支的审签和监督环节入手,在原来“五笔会签”的基础上延伸为 “七笔会签”制度,财政部门统一印制了“七笔会签”报账单,实行会签人员备案制,强化了内部财务监管,得到省市的充分肯定。三是推行村级不良债务“零移交”制度。坚持化解旧债与防范新债相结合的原则,紧扣“任前零债务接交、任期零债务过渡、离任零债务移交”的要求,在锁定债务方面,坚持三个步骤(清理清查债权债务、核查债务性质、落实偿债责任),打开债务“死结”;在化解债务方面,坚持五措联动(查案追债、清收债权还债、降息化债、置换化债、剥离化债),卸掉债务“包袱”;在防止新债发生方面,预设三道防线(公开承诺、签订合同、举债审批),堵塞债务“阀门”。这项制度,有效化解了村级历史债务,减轻了村债负担,遏制了新债发生,维护了农村稳定。四是试点推行“三预三防”风险防控制度。在李家岔等3个乡镇试点推行村级重大事项预报、政府重大项目预审、重大事项廉政风险预警,有效防止管理失范、决策失误、干部失廉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延伸了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构筑起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职新机制。

五、强力实施“亲民护民工程”,让党的形象树在农村

从强化监督、解决问题、加大查处三个环节入手,深入实施“亲民护民工程”,着力开展化民怨、护民利、维民权行动。一是集中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化民结合“三问三解”活动,重点针对农闲时期赌博盛行以及社会治安状况差等问题,切实发挥纪委组织协调作用,牵头开展“四打击三整治三防范”专项行动,以打击农村黑恶势力犯罪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小案”为重点,开展严打整治。共取缔城乡结合部、乡村缔赌博窝点35处;破故意伤害9起,盗窃213起,贩卖毒品3起,诈骗12起,行政拘留337人。二是快速查处坑农害农问题护民利。围绕强农惠农政策资金落实、农资和食品药品制假售假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监督检查,维护群众利益。查处不合格门店、摊点20家,取缔流动摊点10个,一举破获一起利用猪内脏、废弃猪肉等炼制“地沟油”案件,维护了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三是严厉查处涉农案件维民权围绕损害群众利益,克扣或拖欠农民补贴资金,以及吃拿卡要、刁难群众、与民争利等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重点摸排,直查快办,取信于民。今年全县受理农村信访举报2012年全县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群众信访举报92件,初步核实违纪线索88件,了结14件,转立案74件,结案74件,给予党政纪处分74人,涉及乡科级6人,共挽回经济损失31.98万元。


上一条:李俊英:领导干部要做到“清正廉洁”
下一条:邓方:关于加强案件查办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