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总书记的嘱托——延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打印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时指出,要让老区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作为中国革命圣地的延安,要“摘帽”的,都是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生产生活条件极差的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白于山区和洛河峡谷地带连片特困地区,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两年来,陕西省延安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守责任担当,以监督执纪问责和投身扶贫一线的实际成效为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护航助力。

凝聚共识让脱贫攻坚成为行动自觉

脱贫攻坚既是一项必须完成好的政治任务,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徐新荣要求全市党员领导干部把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变为行动自觉,打赢扶贫攻坚战。

2017年5月17日,在洛川县交口河镇南安善村,提起驻村的扶贫干部冯涛,大家都交口称赞,说这个干部非常棒,为村里的贫困户干了很多实事。

其实,在2015年12月,冯涛因为在帮扶工作中没有按照县上的要求入户调查研究,被县纪委党内警告处分。

“当时对扶贫工作认识不到位,思想上不重视,只是通过电话与驻村干部了解帮扶对象的情况,然后完善帮扶对象的基本信息。”提起被处分这件事,冯涛坦言道。

全县通报、全市曝光……这次处分,对冯涛的震动很大。

冯涛被处分后不久,县上对包扶单位进行了大调整,冯涛有了新的包扶对象李红喜。

确定包扶对象的第二天,冯涛就到李红喜家了解情况。

破烂不堪的院墙,老旧的土窑洞,家里值钱的东西就是个21寸的电视和电磁炉。

经过交谈,李红喜的情况一一印在冯涛的脑海。

“县上又组织果树技术人员在镇上讲课呢,你快去!”

“村上环境卫生的活按次结算,我给你已经报名了!”

“什么,给母亲看病把攒的钱花光了,没钱买肥料给果树施肥?好,我马上给你买……”

一年来,冯涛几乎成为了这个家庭的一员。

谈起李红喜,南安善村党支部书记说,以前红喜有点懒,总是凑活着过日子,现在变化特别大,会主动找活干,来年还想娶个媳妇呢!

冯涛的成绩,组织一直看在眼里。

2017年4月24日,在全镇扶贫对象和数据清洗工作中,冯涛被任命为南安善村工作队的队长。

在冯涛的带领下,工作组逐户核查,现已完成该项工作,所公示的贫困户名单得到群众的一致认可。

两年来,延安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通过谈话谈心、批评教育、约谈提醒等措施,有效解决了部分党员干部政治站位不高、思想认识不清、帮扶不主动等问题,促使延安各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高度负责的事业心,推动脱贫攻坚工作一步比一步扎实。

扭住精准为脱贫攻坚保好驾护好航

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坚决为脱贫攻坚保好驾、护好航。这既是延安市纪委的明确要求,也是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郑重承诺。

在安塞区化子坪镇,问及化子坪等村精准识别贫困户的情况,工作人员抱出一大堆资料,让人感概其工作量之大。

究其原因,不得不提起2015年底该区纪委查处的一起扶贫领域案件。

2015年底,有媒体反映化子坪镇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识别不清、帮扶不力的问题。

接到线索后,延安市委高度重视,市纪委立即派人进行督办。按照要求,安塞区纪委立即成立专案组,深入村组,挨家逐户进行调查。

仅用一周时间,就调查清楚。随即区纪委、监察局分别对该镇4名直接责任人及相关领导干部给予党政纪处分,对21名相关责任人员给予警示训诫。

痛定思痛,立行立改。化子坪镇党委和政府针对存在的问题,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准,夯实责任,积极整改。

整改前,化子坪村共有602户,其中贫困户102户;整改后剔除38户,剩余64户。

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化子坪镇把工作重点放在精准帮扶上。

鲍应池,化子坪村人,和17岁的孙子相依为命,是整改后确认的贫困户之一。

“一开始我想养牛,虽然找亲戚朋友借了一些钱,但还是不够,后来咱帮扶干部来了给我凑够了。

一年来,因建牛圈、买牛、买饲料等,鲍应池先后借了5万余元,其中很多都是镇村干部的;一年来,因为忙不过来,已记不清镇村干部帮忙打扫了多少次卫生;一年来,牛圈里的牛从7头增加到16头。

“等我的牛出圈了,我第一时间要把这些钱还了。后面我准备养20头,不,只要能干的动,我还想养30头牛!”

严格落实“一竿子插到底”的统计督查制度,通过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督促指导各地开展扶贫领域腐败问题线索的查处工作;

坚持问题导向,开展专项督查,快查快办扶贫领域的违纪违规问题……

2015年以来,延安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严肃查处了一批扶贫领域的违纪违规典型问题,为全市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的纪律保障。

带头落实在脱贫攻坚一线献策出力

从精准扶贫工作一开始,延安市纪委就要求全市纪检监察干部带头落实包扶工作任务,定期与包扶对象一起研究措施、推动落实,既扶技更扶志,努力精准施策,做好表率。

孟新庄村,是一个典型的陕北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地区的拐沟村,也是安塞区唯一一个没有任何主导产业的行政村,全村410户群众就有78户贫困户、164名贫困群众。

2016年8月28日,延安市安塞区纪委干部周月伟被组织选派到建华寺镇孟新庄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摆在周月伟面前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发展产业,推动精准扶贫工作。

为了帮助孟新庄发展果树产业,周月伟来之前建华寺镇政府组织群众栽了三次果树都没成功,核心的原因是该村群众发展产业意识不强,又缺少技术,树栽在地里也没人管理。

如何改变观念,动员村里发展主导产业?

召集村民,进行扶贫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宣传;

自掏腰包,带着村组干部到河南、山东实地考察苹果、樱桃等产业;

连夜出发,到北京学习“全保主杆型辩证管理技术”果园管理技术;

顶住压力,剔退不符合贫困户条件的舅舅的名额……

在周月伟的努力下,村民很快就转变了理念,集资57万元初步成立“孟新庄益民专业合作社”。

贫困户以产业扶持资金入股,每年可分得2000元现金;合作社里优先雇佣贫困户劳作;养猪场给每户贫困户免费赠送一头母种猪,可自养也可由合作社代养;今年4月,合作社450亩苹果园栽植完成,成活率达到98%……

孟新庄村党支部书记罗宏说,现在不管是村干部还是村民,大家对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都很高。

这两年,像周月伟一样常年深入村组农户献策出力,帮扶贫困群众的纪检监察干部还有很多。

要把实事求是的思想和原则贯穿于脱贫攻坚全过程,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动态管理、精准退出。延安市委常委、纪委书记曹远勃说,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行动自觉,把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用坚强的纪律保障助力精准脱贫。

编辑:弓济元


上一条:网评
下一条:乾县:切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